《开学第一课》讲多个江苏故事 含南京大屠杀
4日8点,陪伴全国中小学生走过7个新学年的《开学第一课》节目,又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如期播出。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为“英雄不朽”,围绕“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精神指导,选取青少年的独特视角,向孩子们讲述一个个真实的抗战英雄故事。节目分为“爱国”、“勇敢”、“团结”和“自强”四个篇章,TFBOYS、黄子韬、谭维维、凤凰传奇、李云迪等众多明星表演为课程添彩。整个节目近两小时,其中多个“江苏元素”精彩纷呈。
第一课里的江苏故事
南京南京
朱成山与夏淑琴一起讲述“勇敢的拉贝”
雕塑“最后一滴奶水”的故事也发生在南京
第二节课“勇敢”一开始,央视主持人王小丫讲述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门前的雕塑“最后一滴奶水”的故事。这个雕塑是吴为山的作品,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常志强的故事为原型,讲述的是1937年12月14日那天,常志强的妈妈带着他们姐弟几人,在逃往难民区的路上被日军抓住。他的妈妈被刺刀戳开了胸口,挣扎着用最后一口气,给还不懂事的弟弟喂了生命中的最后一滴奶水。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有一群外国人勇敢地挡在日军的枪口之前,保护难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这群外国人的领袖人物就是约翰·拉贝。“侵华日军实施南京大屠杀的6个星期里,共有30多万中国人遇难,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同胞被杀害。拉贝是一名德国人,在南京工作。日军进城时,他与十几名外国人联手成立了国际安全区,帮助很多来不及撤离的百姓躲过了被屠杀的厄运。今年86岁的夏淑琴老人就是当年受保护的幸存者之一。”
这是一段令人伤心的经历。夏淑琴抹着眼泪说,当时家中有九口人,七口被日军杀害。她和4岁妹妹藏在床毯子下面,日军用刺刀朝毯子乱扎,她被刺中3刀晕死过去,后来靠家里仅剩的一点炒米、锅巴活了下来。当她被送到拉贝的安全区时,拉贝曾经拥抱过她,给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为了盟友
新四军盐城血拼日寇,营救5名飞虎队员
付出了一百四五十人伤亡的代价
孙九宏是新四军盐阜独立团三营的战士,在部队担任医护兵卫生员。《开学第一课》也请他上台,讲述了当年他们营救美国飞虎队飞行员的故事。
孙九宏说,一天正准备吃晚饭时部队突然紧急集合,原来是一架美国的飞机坠毁,坠落地距离鬼子的据点只有五里地,孙九宏和战友要抢在敌人之前把跳伞的飞行员救走。
孙九宏虽是卫生员,却只有一小瓶红药水。当晚的战斗打得很激烈,第一位被鬼子击中的是位炊事员,孙九宏只能把红药水倒在他的伤口上,让战友抬下去。营救美国飞行员的战斗一直打到天黑。战斗中,身后突然传来“轰轰”的爆炸声,敌人以为新四军有大炮,立即撤回据点。孙九宏说,战友们将飞行员顺利救走后,几个懂技术的战友将飞机拆了,又用炸弹炸掉。日本人就以为新四军有大炮,就更不敢出来了。
孙九宏说,在那场战争中,为救走5名美军飞行员,新四军伤亡达一百四五十人。而根据缴获的武器推算,那场战斗,敌人伤亡大约300人,这是独立团成立以来打的第一场大胜仗。
更多亮点
聂耳朋友秦怡:
国歌中“血肉长城” 源于真实战事
93岁高龄的秦怡坐着轮椅讲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故事。原来,秦怡的丈夫金焰和聂耳是朋友。秦怡告诉学生,国歌的产生不是编出来的,而是在战斗中创作出来的,而其中“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更是来自真实的抗战故事。
1931年,日本军队霸占了东北三省,一路打到长城脚下。长城,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人抵抗侵略的堡垒,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的战士,在这里与敌人进行了殊死的抗争。1933年的3月11日,敌人进攻古北口长城防线,以重炮在城墙上轰开一个缺口。我们的守军兄弟从三个方向涌来,一波又一波地挡在缺口前与敌人搏杀,几百人全部战死在此,他们的身躯将缺口死死堵住,将敌人挡在长城之外。这就是“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来历,是民族抗战一个真实的缩影。
“儿童团员”史林山: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反映抗战时期众多少年英雄的一个缩影,最符合王二小原型是来自河北平山县南滚龙沟村的一个叫做阎富华的孩子。
阎富华当年的小伙伴史林山为大家讲述了阎富华的故事。大体情节和歌中唱的差不多,个别细节却更让人动容。阎富华是儿童团团长,史林山称他“二哥”。有一天,他和二哥正在放牛,突然发现敌人来了。阎富华当即决定让史林山回去送信,自己去引开敌人。史林山说,等他送信回来,却发现敌人用刺刀抵在二哥身后,二哥领着日军转了几个山头后将他们带到一个包围圈里的悬崖边,二哥突然抱住一个日军欲与其同归于尽,却被另一日军用刺刀刺进胸膛挑下山崖。“我能活到今天,是因为二哥将生的机会留给了我。”86岁的史林山说。
幕后揭秘
四节“课名”怎么定?听朱成山的
为什么要在开学第一课上讲述拉贝的故事?朱成山表示,中国的抗战不是孤立的,我们是东方主战场,也是世界反法西斯一员。我们在纪念民族抗战英雄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这些和我们并肩作战的国际友人。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英雄不朽”,但是,其中4节课怎么组成,分别确定什么样的“课名”,一度让节目组犯难。总导演田梅到南京找朱成山,听说他是中国抗战史学会的专家,就此请教。
朱成山是国内最早提出“抗战精神”的专家之一,早在10多年前他就提出用“爱国、勇敢、团结、自强”这八个字来诠释“抗战精神”。他告诉记者,今年正值中国隆重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所以,当田梅导演征询我对这4节课名的意见时,我就提出了这四个词八个字。田梅觉得这八个字简单、易记,对青少年来说也容易理解,又契合时代背景,很赞同。后来,这4节课就用这四个词确定下来。
记者还了解到,4位主持人的串词,尤其是开头和结尾部分,朱成山也参与了修改。
南京孩子酷暑中拍摄致敬英雄镜头
“拍摄是在8月8日上午,主题是《向英雄致敬》。那天天气非常炎热,但是我们的孩子都把这项活动看得十分庄严,大家都十分认真,不怕辛苦。”樱花小学的顾萍老师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在最后章节“自强”中,谭维维演唱《我的祖国》时的背景画面中出现了3个该校48名学生到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祭扫的镜头。
“虽然最后只有3个镜头用上了,但那天其实拍摄了整整半天。”顾老师说,“当时天非常热,但是我们知道那么多航空烈士为国捐躯,都很感动。”
现在樱花小学读六年级的陶最同学暑假期间参与了此次拍摄,扬子晚报记者联系他的时候他刚刚看完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到最后看到了我们的镜头,虽然画面很短来不及找自己,但是仍然觉得很兴奋。看了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我更加感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要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新闻延伸
课前:学校要求家长
陪看“开学第一课”
和前几年一样,教育部要求中小学生及时收看《开学第一课》,南京很多中小学都通过各种形式,布置了孩子这一“任务”,并通过手机短信通知家长:“希望您能陪同孩子一同收看,激励孩子‘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课后:南京中学历史老师
为“第一课”点赞
南京九中历史老师王艳飞看完《开学第一课》后告诉记者,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有一个特点,就是还原历史真相,而不是直接给孩子们传递历史结论。“那些典型的真实的故事,由亲历者或亲友讲述,能唤起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历史记忆。”(于英杰 王璟 宋学伟)
编辑:圣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