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企业群聚安全监管力量不足

26.04.2015  11:43

  省人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显示

  新华报业网讯 4月21日起,省人大常委会启动安全生产法和省安全生产条例执法检查。执法检查组兵分三路,赴常州、镇江、南通、苏州、盐城和连云港等市开展检查,本报记者跟随采访。

  统计数据显示,与2011年相比,2014年全省发生事故总数从1.87万起降到1.37万起,下降26.74%,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2.22%和21.67%,重大事故起数下降逾六成。全省各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续13年“双下降”。

  据介绍,这主要得益于主打“预防”牌,隐患排查治理层层递进。去年,我省针对矿山、油气管道等重点领域,组织能源、公安、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开展了跨地区、跨部门联合执法3527次,暗查暗访2799次,关闭非法违法企业303家。此外,“补偿机制”也正在完善。2014年起,我省将省级安全生产专项资金从5000万元提高到1亿元,各市也普遍设立了500万-2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

  尽管对安全生产上了一道道“大锁”,但影响和制约安全生产的因素仍然较多。执法检查组发现,安全生产监管力量与生产经营活动不平衡、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不顺畅等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源头性、基础性问题仍未根本解决,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

  部分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够,安全生产“无人管、不会管、管不好”,安全基础薄弱。常州市安监局局长宋明岗介绍,该市有小微工业企业4万多家,这两年工矿商贸领域因员工“三违”造成的死亡事故占比竟超过一半。

  安全生产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监管力量不足最为突出。以企业群聚的各地开发区为例,全省开发区安检机构人员数量仅占全省安监机构人员总数的10.3%。544名编内人员监管7万余家企业,人企比例竟达1:140。有三成左右的乡镇没有明确安监机构。

  应急救援能力同样不乐观。目前,沿江沿海区域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均由企业自行管理和指挥,发生安全事故时,救援队伍之间不能有效协同联动作战。相关企业未建设应急信息系统,做不到对事故的预测预警、快速响应和高效救援。

  一些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安全生产风险——全省煤矿多数矿井进入衰老期,平均开采深度为负800米,瓦斯、煤尘、冲击地压等危害严重;全省有化工企业5300多家,数量居全国首位,每天有2万多辆危化品运输车在省内行驶;全省有近11万个建筑工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部分地区经济结构不尽合理,高危行业比重过大、人员过多;一些地区和行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超能力生产、超负荷运输等因素增多,都导致了事故风险增大。

  省安监局局长陈正邦说,“源头”治理最为重要。我省将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诚信承诺制度、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和“黑名单”制度、安全生产诚信报道和公示制度,对失信企业在项目审批、贷款、融资、用地等方面联合惩戒约束。

  据了解,今年将建成全省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实现省、市、县三级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联网运行。为加强安全生产源头管控,将分期分批推动开发区、工业园区所有高危行业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重要部位安装信息监控系统终端;对全省在2002年以前注册成立的、未达到安全生产标准水平的老旧企业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对整改难度较大的隐患全部挂牌督办。

  执法检查期间,扬子石化厂区再度发生爆炸。陈正邦介绍,我省将加强安全生产事故深度调查,依法严肃追究事故责任,实现市级安委会100%对较大事故及时公布,让老百姓知情安心。(本报记者 付奇)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