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会打瞌睡?也要从会议本身找原因

20.12.2014  21:43

  新华报业网讯  12月20日新华日报报道,泰州召开项目大突破动员大会,市效能办对会风会纪情况进行了全程督查,发现有6人打瞌睡,13人长时间玩手机等。效能办很快对此通报、曝光和要求整改。

  现在有关干部开会打瞌睡的曝光、管理、考核和处理不少,但基本是针对下面参会者的,为何不能从上面即会议组织者和报告人身上找找原因?为何不能对上面开会常让人“犯困”做一些效能和会风会纪的“全程督查”?

  比如,会议的组织形式,能打瞌睡的会议大都在温暖如春和座椅舒适的会议室、报告厅或大礼堂里举行,试想如果更多的会议在工地、田头、车间举行,谁能打瞌睡?试想做报告的领导就在你的身边,谁会打瞌睡?

  还有会议的规模要把握好。比如这次泰州召开的项目大突破动员大会,参会者高达3000人。参会的人数不要图规模,要找负责的、有用的、不可不找的人开会。你要会议“黑压压的一大片”,你要报告获得“雷鸣一般的掌声”,你怎能保证会场不出现几声鼾声?

  最重要的还是会议要有干货,要有真家伙,报告人要用好东西和实在的事抓住人、吸引人。用纪律和处罚要求参会者聚精会神地听正确的废话、无新意的官话、居高临下的训话,不仅很难,也不合理。现在不少会是为开会而开会,参会者是为参会而参会,其实,组织会的和参加会的心里都明白,走个形式而已,如此,打瞌睡被处理的人心里未必服气?那些睁着眼睛的与会者未必心里不在“打瞌睡”。互联网时代了,这类聚众的大会本应越来越少,可现在有些地方反而越来越多。

  以前,我们一些老干部很会做报告,与会者听几小时都不累。主要就是说有用话、大实话、大白话和风趣话,还不搞一言堂,与参会者积极互动。比如陈毅作报告都没稿子,但出口成章,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在说到要把知识分子头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帽子脱掉时,他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子代表鞠了一躬,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胡耀邦作报告真挚、实在、生动、风趣,会议结束时,听者都说没听够。有这样的会议和报告人,还会有人打瞌睡吗?还需要建立“效能办”专抓会风会纪吗?所以,开会有人打瞌睡,更要从会上找原因。

          顾德宁

编辑: 章强、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