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常州:打响排水防涝攻坚战

17.08.2016  21:34
 

入汛以来,江苏省常州市先后经历了3场特大暴雨,汛期形势一度告急,京杭运河水位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濒临的太湖水位也严重超出警戒水位,达到历史第二高水位。令人欣慰的是,常州排水防涝众志成城,严防死守,经受住汛期暴雨台风的严峻考验。城市主城区平稳有序,市区市政道路及所有城市铁路立交地道均正常运行,无大面积长时间积水产生。

近年来,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汛工作,从系统全局的角度,始终把城市排水防涝作为事关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发展的大事来抓。先后出台了《城市防洪规划》、《城市排水规划》、《城市排水防涝规划》、《常州市主城区低洼易涝排水设施改造规划》等规划,从城市的尺度规划了城市防洪大包围,到城市排水系统及排水防涝系统,再到低洼易涝排水单元都作出了科学合理的规划。此外,该市高度注重城镇化进程中防洪排涝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系统治理。常州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河网水塘密布,小型排水单元居多。但在城市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很多水系湿地消失,考虑到这一点,常州坚持把城市水面率的控制、河道湿地的保护作为刚性约束条件,贯穿于城市建设发展的总进程中。尽可能恢复原有的一些水系。

在这场攻坚战中,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据该市排水部门负责人介绍,常州市在排水防涝工作方面,注重管理体制,特别是在市、区分解任务后做到职责分清、明确管理边界,保证管网运行、维护到位。而高标准建设、全覆盖养护、精细化管理“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为防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是蓄排兼顾,高标准建设。常州市排水管理处自2013年以来,大力实施雨水设施能力提升工程,经前期评估,结合城市建设,对原有雨水管道系统标准偏低、管道损坏严重、泵站抽送能力不足等情况持续进行改造,特别是下穿铁路立交地道泵站改造后,排水能力提升到30年一遇标准,立交泵站排水独立成系统,排水直接排入河道,全部泵站采用双电源保障,配备发电机加强应急能力。易涝积水点特事特办,专项改造,立即实施。二是注重污水系统防范能力。污水处理内涵拓展,安全性能显著提升,污水处理厂采用调蓄池和一级强化处理初期雨水,减少汛期河道的污染,又能保证汛期污水处理厂满负荷运行时,发挥排水设施的最大能力,污水处理系统防汛能力显著提高。三是建立机制,全覆盖养护。排水管道养护是排水防涝的重要保障,管道养护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广覆盖。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泵站养护及检查常态化。泵站就像人的“心脏”,由于老化以及部分泵站的一些设备档次低等原因,常会出现故障,而仅靠出现故障后才维修远远不够,就像人一样必须注重保养,必须根据不同的设备类型制定设备的检查、保养、试机全年计划。通过周而复始的工作,一方面使管理和检修人员对每台设备的状况了如指掌,实现防范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大大降低了故障出现的频率,还大大减少了故障次数,使突击检修力量游刃有余。第二,管道养护全覆盖。排水管道是一个系统,因此,养护必须做到全覆盖。必须一个系统一个系统养护、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养护,确保不留“死角”,因为每一个“死角”都可能是一个隐患,是一个积水点。对有多家单位负责管养的系统更要划清界面,必要时在一定范围内相互重叠,拓展交界处的养护。在养护质量方面,近年来,常州市加强了养护质量的检查考核,对所有排水管道进行管道测绘和视频检查,养护质量视频抽检率达15%,保证“管道畅通、设施完好”。在巡查方面,对排入河道的所有339个出口全部进行检查,确保设施完好畅通。第三,管道养护与病害防治相结合。建立排水设施养护“四结合”(与发现设施缺陷相结合、与异常水量分析相结合、与设施保护相结合、与管网调查相结合),常年坚持,彻底查清管道系统的病害,逐年提高设施的完好率,确保“不欠新账,旧账逐步还清”,特别注重加强厂站网一体化系统养护,实施专业巡查队伍分片包干等举措完善雨天道路三级巡查制度,努力做到“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全覆盖巡查。

坚持“系统化、动态化、信息化、应急化”管理,让常州市排水工作更是如虎添翼。“系统化”即结合建设时序、分期建设的同时,把排水系统化作为基本的要求。无论经济开发区,还是城市道路建设,有使用功能的雨水管道都成为系统,不能一次建成永久系统的,必须建成临时排放系统,实施到位。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过程,再到验收交接,全过程的管理,保证规划落地,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保证各方主体责任的有效衔接,保证建成即能投入使用。“动态化”即每年每场雨后都对排水设施运行状况进行评估分析,调查了解积水点情况、摸清积水原因、实施动态整治计划,使老问题得以消除、新问题及时整改。“信息化”就是做好排水设施信息、运行信息、养护信息、管理信息的有效整合,以排水防汛指挥平台建设为统领,整合CCTV、GIS、GPS、各污水处理厂中央监控数据,为科学决策、有效运行、应急处理提供手段,雨洪模型应用于优化规划、设计、运行评估等方面,加强对汛情的预警预判和及时有力的调度。“应急化”即建立系统化的应急体系,从信息收集、应急预警、应急响应、人财物的保障等方面着手,逐步建立完善的应急体系,并注重社会志愿者作用的发挥。

王锦萍

2016年8月12日《中国建设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