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千万农民的幸福家园
——江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综述
新华报业网讯 10月25日,南京市高淳区蓝溪村党支部书记张波忙得不可开交,因为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现场会在这个南京郊区的小山村召开。“要不是最美乡村创建,我们村的环境不会这么漂亮,全国现场会也不会放到我们这里来开。”张波说,创建“江苏最美乡村”,让山村从村容村貌到村民素质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蓝溪村的脱胎换骨,是整个江苏农村变化的生动缩影。正是大江南北一个个美丽乡村的崛起,让美丽江苏呈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近两年来,我省在推进“两个率先”进程中,铭记习近平总书记“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殷切期望,从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高度,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深化最美乡村创建,培育新型农民,建设文明乡风,改善乡村环境,初步探索出一条以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和农村文明程度的有效路径。
注重价值引领,让乡风民风更加淳厚
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教材,可以引导农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如皋市委书记姜永华介绍,如皋市常态化开展“寻找最美如皋人”活动,200多位村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的“新乡贤”成为群众学习的榜样。通过道德讲堂宣讲、善行义举榜展示、文化志愿者说唱等形式,让凡人善举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最美”精神财富。
道德讲堂是农民群众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常州将道德讲堂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号工程”,全市建成农村道德讲堂2362个,近230万人次走进讲堂。村民们讲堂内听道德故事,讲堂外行凡人善举,不知不觉间,农村民风更加淳朴、邻里更加和睦。
道德讲堂是“你讲我来听”,而道德评议则是“我们的事我们评”。
“你占用了他人的宅基地,就应该拆房让地。”“做人要讲基本的道德。”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李某羞愧地低下了头保证:“回去就拆房,让他家砌围墙。”李某说的“他家”是隔壁的褚家,经过道德评议会调解,两家的宅基地纠纷终于解决。这是不久前东台市村民道德评议中的一幕。东台市文明委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东台369个行政村村村建立农民道德评议会,让群众在自我教育中明是非、识美丑、辨善恶。
乡村志愿者,也是我省很多地方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队伍。苏州广泛开展“百村千岗万人——乡风文明志愿岗”活动,依托这一新载体,推动农村形成了更加友爱、和谐的人际关系。
让淳厚的乡风看得见。挖掘传统家风中的积极因素,使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是我省各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成功实践。
在扬州,公道镇埝桥村农民制作爱国、孝道、节俭等“家规家训”牌匾,悬挂在农家厅堂显著位置;双塘村84岁老中医李太初,10年垒砌7层塔亭,镌刻近万字持家之道。扬州市“晒家风”系列活动,晒出了传统美德,也弘扬了时代新风。
在今年第五届全国和江苏省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中,我省有10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有64人(组)荣获江苏省道德模范及提名奖,他们当中许多人都来自农村。赵亚夫、杜长胜、张纪清、王树兰等一批农民身边的模范人物,正用他们有形的正能量、鲜活的价值观,引领农村文明道德新风尚。
注重以文化人,让乡村有了“灵魂”
文化是“魂”,没有文化的乡村建得再漂亮,也只徒有美丽的外表。“十二五”以来,我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建设健康向上的文化阵地,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精神文化生活;在“送文化”的同时引导各地“种文化”,全方位提高村民的文明素质。
走进宜兴西渚镇白塔村,“文化”俯拾皆是。村口,是于伶文化博览园;穿过长廊,白塔钟声、薛桥寻梅等典故传说展示牌引领着穿越小村的历史;房前屋后墙上是早年曾在村里当过3年小学校长的星云大师的名言:“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善,就不易生恶。”在宜兴,著名的乡村文化品牌还有善卷村的“德文化”、和桥镇的“和文化”、黄土寺村的“红色文化”……
“我们着眼于延续农村文脉、提升农村品位,使人文元素融入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宜兴市委书记王中苏介绍,宜兴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乡村文化品牌建设,规划每年至少建设30个以上的“一村一文化”乡风文明特色村。
乡村文化建设,繁荣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连日来,每晚华灯初上时,高邮各村的广场上总能看到一派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以前城里人跳的广场舞,如今村民们也跳得不亦乐乎。装有高杆灯的体育场上,更是白天晚上都有人打篮球。
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村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我省加大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建起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78个,群众业余文艺团队7562支,村综合文化室15671个,文化活动场所20913个……
注重文明创建,让乡村“秀外慧中”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有好的抓手。江苏在持续深化文明村镇、文明户等创建活动的同时,从2012年起,在全省组织开展了“江苏最美乡村”推选活动,“江苏最美乡村”创建已成为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响亮品牌。
今年出台了《“江苏最美乡村”测评体系》,更加突出道德文化内涵,更加注重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孝老爱亲教育、家风家训建设、乡贤文化、民主法治等建设。今年5月以来,第三届“江苏最美乡村”推选活动如期拉开帷幕,省活动组委会组织测评考核,坚持好中选优,20个第三届“江苏最美乡村”最终脱颖而出。
张波说,从2012年第一届“江苏最美乡村”推选开始,蓝溪村就积极申报,踏踏实实抓创建。在他看来,创建4年给村里带来的变化,最直观的就是以前“脏乱差”的农村变美了。石板小路、郁郁葱葱、错落有致的水生植物,配以粉墙黛瓦的房舍和亭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是村里的污水处理系统。25日,来自全国各地环保等部门的官员和专家对蓝溪村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系统赞不绝口。
在江苏建成污水处理系统的村子正越来越多。目前我省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近4000套、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7800公里。“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优先清除生活垃圾、疏浚河塘、清洁家园、提供干净的自来水、改善出行条件、提供活动场所……”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致力于改善农民最关心的环境短板,在村庄原有形态和肌理上改善农民生活条件。5年来,省财政专门安排32.8亿元,支持村庄环境整治。很多地方还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乡村旅游开发有机结合,拓展了农民创业增收新途径。
六合区竹镇大泉村党委书记张正宏同样觉得,是最美乡村创建让村子彻底改变了模样。“我们村是南京的‘大西北’,以前终年没几个外人来,这个‘十一’游客不下10万人。”张正宏告诉记者,村民们办起了5家农民旅馆和40多家农家乐。大泉村成为旅游名村,是因为村子变漂亮,民风更淳厚了,村民之间的纠纷大为减少,上访之类的事件已经绝迹。村容村貌改变,基础设施提升,村民们变得更加文明,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今年初,大泉村摘下“全国文明村”的金字招牌,随机调查村民满意度超过95%。村民们说,环境这么漂亮了,自己也舍不得糟蹋。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件件利民实事,一个个惠民项目,顺应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身边环境和社会风气的越变越好,看到了“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江苏的现实图景。“最美乡村”创建,让江苏的乡风更加文明,乡村更加美丽。
陈炳山 刘畅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