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上海北大门 南通市委书记沪上谈内涵举措
“风从海上来,沪通一家亲。”4月27日上午,2017南通对接服务上海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来自沪通两地的2000多名政商界嘉宾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两地协同发展的未来工作,促进长三角经济的共同繁荣发展。其中,经过多轮筛选,对接服务上海大会签约项目32个,可量化签约总额达522亿元。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协同、服务、共享”为主题,着力推动南通“服务大上海、建设‘北大门’”,共同开启沪通合作新征程,为打造上海“1+6”大都市圈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增添新动能。
签约仪式现场
会上, 南通市委书记陆志鹏从生态屏障、开放通道、产业腹地、文化名城四个方面,阐述了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的内涵和举措。
他介绍,南通是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成员、江苏扬子江城市群的东桥头堡。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中心城区距上海市区100公里,继崇启大桥、苏通大桥通车后,沪通公铁两用大桥加快建设,将全面进入上海1小时交通圈。长期以来,南通与上海交往十分密切,形成了多层面、宽领域的合作关系。目前,南通有数十万人在上海经商,有近40%的农副产品供给上海、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合作、60%的进出口货物通过上海口岸,双方共建合作园区7个,年接待上海游客750万人次。南通建筑铁军承建了上海世博会8大精品馆,参建了上海15%的超高层建筑。
陆志鹏说, 建设上海“北大门”,就是要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的生态屏障。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也要求上海、苏州、南通对长江口联保共治,上海2040规划中提出打造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崇明世界级生态岛正在积极推进。南通与上海同处长江口,共饮一江水,处在同一个大的生态系统,启隆、海永两镇更是崇明岛的一部分。我们更有责任守护好江海平原的生态本底,与上海共同推进沿江绿色长廊、清水走廊建设,当好上海的生态屏障。
一是共建长江口生态保护战略协同区。目前正在制定《启隆海永两镇策应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发展规划》,在启隆、海永和长江北岸区域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的生态旅游区。强化生态环境共保共治,促进沪通两地环境管理措施协调与统一,加强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
二是深入开展“三城同创”。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优化湿地、绿地系统,进一步彰显濠河、狼山和滨江特色。到2020年,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打造一座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花园城市。
三是共同呵护长江母亲河。落实江苏省“263”环保行动计划,突出抓好水环境整治,到2020年基本完成沿江重点规划区内化工企业关停并转迁任务,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大会现场
他说,建设上海“北大门”,就是要把南通建设成为上海北翼连接内外的开放通道。通道是门户的基本功能,也是开放的重要支撑。上海提出建设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提高国际国内两个扇面的服务辐射能力,提升海港、空港、铁路等国际门户枢纽地位。南通承南启北、通江达海,是上海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外延。我们要策应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江苏港口一体化改革,把向南“通”、通上海作为战略取向,增强以公路网、铁路网、通信网“三网”为配套,以江海组合港、航空港、信息港“三港”为支撑的开放门户功能。
重点建设“三港”:一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江海组合强港。南通沿海有深水大港,沿江有深水航道,拥有4个国家一类水运口岸,码头泊位289个,5万吨级以上深水航道3条。我们将进一步整合沿江沿海港口资源,重点打造上海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多式联运配送基地,到2020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万标箱。二是长三角北翼重要航空港。南通兴东国际机场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已开通30多条国内外航线。我们将深化沪通空港物流合作,依托南通兴东国际机场和航空产业园,打造长三角北翼第一航空物流基地、航空要素配套服务基地。到2020年,货邮吞吐量突破10万吨,旅客吞吐量突破300万人次。三是华东地区重要信息港。南通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积极推进沪通“在线”同城化。从大数据整理加工环节入手,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开发应用,包括打造沪通大数据共享中心。到2020年,大数据相关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
配套建设“三网”:南通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沪通铁路、宁启铁路、新长铁路在此交汇。公路网,主要是打造“三环四射四通道”的高速路网,着力提升沪通过江通行能力。铁路网,沪通公铁两用大桥2019年建成通车,年内开工建设城市地铁,到2020年南通与上海开通动车,2022年轨道交通与上海实现无缝换乘。通信网,我们将紧跟上海建设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市的步伐,从中央创新区起步,打造上海-南通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互联网出入口与上海直达互联,到2020年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6000G。
陆志鹏指出,建设上海“北大门”,就是要把南通建设成为与上海协同发展的产业腹地。产业是沪通经贸合作的核心。为应对资源环境紧约束,上海正加快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部分产业将向周边区域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南通空间资源广阔,拥有166公里沿江岸线和206公里沿海岸线,陆域和海域实际面积各1万平方公里,开发强度只有20%,加之商务成本低、劳动力素质高等比较优势,是上海北向拓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我们将围绕承接上海产业转移、加强与上海产业配套协作,着力构建“三城三基地”城市空间形态和产业空间布局。
“三城”,就是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城、通州湾临港产业城、长江口生命健康科技城,形成“一主两副”产城融合、特色鲜明的城市组团。1、建设创新创业生态城。主要是发挥中心城区对高端要素的集聚功能,重点规划建设17平方公里的中央创新区,形成创新环境开放包容、创新主体高度集聚、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争取成为承接上海科创中心辐射的核心区。2、建设通州湾临港产业城。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是国家赋予南通的重大战略平台,规划面积585平方公里,具有形成30万吨级深水航道的条件。我们将推动通州湾示范区与上海重点园区、国有企业等多元合作,发展旗舰型的临港先进制造业,探索共建沪苏产业合作区,并以此带动周边区域成为江苏沿海湾区经济增长极。3、建设长江口生命健康科技城。依托南通环沪滨江地带良好的生态环境,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就近吸引上海相关产业要素,大力发展基因检测、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健康养生等产业,努力建成长三角生命科技创新基地、健康产业集聚中心、滨江休闲宜居新城。
“三基地”,就是建设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构建与上海协同发展、富有鲜明特色和竞争力的产业高地。1、建设现代先进产业协同发展基地。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产业基础好,与上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关联度。比如,南通有全国最大的家纺市场,家纺年营业收入约占全国50%;作为国家船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南通船舶产业约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10,海工产业规模列全国第二。我们将加强与上海重点产业对接配套,依托6个国家级开发开放平台和一批沪通合作共建园区,着力构建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3+3+N”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把握上海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重点和方向,发展面向上海的现代物流、金融、信息、软件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2、建设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南通江海文化资源丰富,被建筑大师吴良镛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度高,沿江沿海两大旅游风情带特色鲜明,拥有濠河5A级旅游景区,狼山位居全国佛教八小名山之首,完全有条件打造上海周边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我们将推动上海都市游与南通江海风情游互动发展,建设集文化体验、观光休闲、运动养生于一体的江海旅游带,打造“南通:上海下一站”旅游品牌。3、建设优质农副产品市场服务保障基地。我们将把握上海大都市消费群体对农副产品的新需求,遵循绿色、健康、安全的理念,围绕丰富上海“菜篮子”、“米袋子”,打造一批优质农产品生产供给基地,提升南通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
他说, 建设上海“北大门”,就是要把南通建设成为江海文化与海派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名城。共同的区域文化是城市之间合作的重要纽带。上海在确定“1+6”大都市圈范围时,就将“文化认同”与交通、产业一起作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南通与上海人文相亲、文化相融,历史上同受吴文化影响,具有高度的文化同源性。在参与上海大都市圈共建中,我们将学习上海建设国际性的文化大都市的理念和经验,着力打造与海派文化交融、富有活力的江海特色文化名城,以此彰显上海“北大门”的人文精神和城市气质。
一是塑造新时期南通城市精神。经过近代一百多年来的人文历史积淀,南通形成了“包容会通、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这与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是高度契合的。我们将不断丰富拓展城市精神的内涵,更多突出创新创业等时代元素。最近,我们提出的“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通商精神,也是南通城市精神在广大实业界的具体体现。
二是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借鉴上海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推动南通在旅游、影视、数字传媒、文化创意等产业上做大做强。聚焦近代文化、佛教文化、长寿文化、慈善文化等江海特色文化,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影响力的城市文化品牌,推动南通文、商、旅互动发展。
三是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主动参与上海重大文化节庆活动,推动南通民间艺术、舞台表演、非遗文化等元素融入大上海,让南通文化表情在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中充分体现。依托南通江海国际博览会、世界通商大会、江海国际旅游节等重要节庆展览,以及中央创新区文创中心等重要文化集聚区,吸引上海优秀文化产品、服务、人才和重要机构参与到南通文化名城建设中来,进一步提升南通文化的影响力。(杨梦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