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建议学区管理改革 实现校长、教师等优质资源共享
新华报业网讯 为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国家到江苏都实施了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交流制度,并取得一定成效,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参加政协江苏省十一届三次会议的教育界刘毓航委员在提案中建议,创新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尝试学区管理改革,改革教师人事制度。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于英杰
现状
交流效果打了折扣,和预期差距很大
常年从事教育的刘毓航委员在提案中介绍,现在校长、教师交流已经普遍启动,江苏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但从了解的实际结果看,实际效果与预期差距很大。一项对江阴部分轮岗交流的校长、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认为效果较好的只有15%,认为一般和较差的在70%以上。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很多家长就提出过,有哪所学校会把名师交流出去?这种情况刘毓航委员也关注到了,她在提案中指出,有的学校为了保障自身优势,不会把专业能力突出、敬业精神强、影响力大的名师派出交流;有些派出交流的老师是“被流动”,工作敷衍了事,身在曹营心在汉;极少数来自薄弱学校的教师觉得自己反正是“过客”,不珍惜到名校学习、实践、提升的机遇,导致所带班级质量严重滑坡,引发学校、学生和家长的不满。
校长、教师交流通常是待遇不变甚至有所提高的。可现实当中,这些保障措施往往滞后,甚至难以兑现。刘毓航委员在提案中说,在交流过程中,校长、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评优评先两头落空;原单位承诺的优惠条件没有落实;原来是教研组长或中层干部的,回去后位置没有了;单位的晋升与交流人员没有关系了;外出交流后,原单位不闻不问,新单位另案处理,感觉自己被边缘化了。有些交流人员认为,外出交流前要明确交流后的政治、经济待遇,领导安排任务时的相关谈话应留有文字记录,并签字为证。
目前,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很大,校长、教师在被交流之前,交通、住房、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问题并不明显,但一旦交流之后,这些因素就成了被交流的校长、教师的后顾之忧,直接制约交流的实效。
刘毓航委员的提案指出,通常,绝大部分的老师住所距离原来的学校比较近,有些老师的子女还随其在校读书。交流之后,接连出现交通不方便、上下班路途时间变长、对正常生活影响、家庭照顾的不便、生活成本支出增加、子女上下学接送等现实的问题,也成为各地交流校长、教师反映最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