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大常委会建议 “健康江苏”必须夯实基层医疗
16日,就省人大代表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推进健康江苏建设的4件建议,省人大常委会进行重点督办。参加此次督办的省人大代表大多来自医疗卫生界,他们基于一线实践补充建议,健康江苏建设要更加重视充实基层医疗机构,细处着手提升患者和从业人员获得感。
这次督办的4件建议,分别涉及深化江苏医改、健康服务业态发展、建立区域医学中心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作为深化江苏医改建议的提出人之一,省人大代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外科副主任、神经外科主任兰青表示,主办部门高度重视每条建议,均给予了落实或探讨,“办理建议是个办实事求实效的过程。”他表示,在临床一线工作中也看到部分药品和耗材价格明显下降,整治“医闹”使医疗秩序得到很大改善,医疗纠纷处理也日渐走向正轨。
代表们均对办理结果表示满意,并结合各自实践和调研,重点围绕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经费和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补充建议。
在经费方面,兰青提出,当前医保总额控制政策,导致省内外普遍遇到年底额度不足的情况,可能事实导致把病患拒之门外。“费用应该怎么平衡,应该如何改进政策,我想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探讨。”省人大代表、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陈庆琳建议,考虑苏中苏南苏北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实行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比如可以在住院病人的起付线上再作一些考虑,省里相对落后地区老百姓的看病住院很需要。”
省人大代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师顾明对药价十分关注。他发现,药品“零差价”实行后,药价虽有下降,但仍有下调空间。“我碰到一些病人从港台买进来同样的药,20粒包装只比我们7粒包装的稍微贵一点。”他认为,降低药品包装费用会让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受益。但顾明也坦言,换包装并不容易,药监部门审批、医保招标、医疗机构招标各环节都有需要扫除的障碍,如何在这方面挖潜需有关部门深入研究。
对人才队伍建设,省卫计委主任谭颖介绍,针对此次代表建议比较集中的基层卫生人才问题,“我们系统研究谋划,采取培养一批、招聘一批、下沉一批、稳定一批等‘七个一批’措施。”如在“培养一批”上,我省今年大力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经过沟通协调,全省招生1634人,较去年增加54%。
作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议提出人,陈庆琳认为“七个一批”的创新举措很实在,协调也花了大力气。她同时结合实际调研建议,针对当前乡村医生普遍年龄偏大,50岁以上的占比约40%,且每年减员速度较快的情况,提出农村定向培训招生明年不仅不能减少,还要增加,织密农村村医这张最基层的医疗保障网络。
对社区医疗机构医生定位,顾明在调研中发现,原考核制度按照临床医学考核,现在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后,基层医生收治病患数量减少,工作转向预防医学,工作量增加,但考核并未充分体现。
此次督办还考察了南京鼓楼医院。该院党委书记、省人大代表彭宇竹提出,医改对基层医疗机构提出更高要求,但基层人才架构多年来以医疗为主,要承担更多职能,要解决学历起点问题、人员待遇问题,还要建立全科医师、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的卫生人才队伍,“这样大健康体系的底才能够做扎实。”她提出,这方面三级医院有专业优势,应当在制定规范、推行规范上多多参与。
面对医改的新举措新进展,基层医疗卫生机制也需要适时调整。顾明说,在分级诊疗制度下,危重病人急救一般都到较大的上级医院,看似和基层医院无关,实际却非如此。“我是搞心血管的,好多病人不知道发生了心梗,只到社区去看,其实可能非常严重。”当前江苏各地医院正在打造胸痛中心、卒中中心等“五大中心”,但基层医疗机构很难达到建立中心的一些指标,却又会收到这些病人。顾明就此建议,基层可以区域而不是以医院为单位,打造中心的“2.0升级版”,实现整个区域协同救治。
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程大林对江苏健康服务业态发展非常关注,她建议“完善健康服务业统计制度”的举措应尽快落实。“没有规范统计口径客观真实准确反映整个行业发展状况,数据可比性就比较差,最基础的工作应该尽快落实。”她还建议,健康江苏建设应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并发挥江苏优势,对中西部地区输出健康建设方面的技术、人才、产业,扩大江苏在健康产业领域的影响力。 (陈月飞)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