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项作品角逐建筑及环境设计“紫金奖” 美丽乡村呼唤蓝图“落地开花”

30.10.2018  13:07

        28-29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时匡领衔的30位设计大师和知名学者,在南京对第五届“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各种充满奇思妙想又接地气的宜居乡村规划设计进行评审,并就如何让创意真正落地,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发表见解。

        “在乡村营建上,江苏与台湾拥有相同的价值观与理想。面对真实乡村与真实使用者进行规划设计,来营造一个让农民真正有获得感的乡村。”台湾大学教授夏铸九在现场认真翻看参赛作品后,对江苏本次赛事提倡“真题实做”大大点赞。

        倡导真题实做实用创新

        由省委宣传部、省住建厅与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主办的“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自2014年以来,已举办四届。在去年“田园乡村”主题基础上,大赛第二次聚焦乡村,倡导“真题实做、实用创新”,以现实村庄为题材,对农房、乡村公共建筑及村庄环境等进行创作,拟定“宜居乡村·我们的家园”主题。省住建厅副厅长刘大威介绍,这既是对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有关要求的贯彻落实,也是对上届大赛“田园乡村”主题的延续及深化。

        本届大赛采用开放式选题,参赛者自行选择村庄,自行拟定副题及设计任务进行创作。村庄可以是既有村庄,也可为新型农村社区,内容可为新建、增建、翻建及更新改造的农房、公共建筑的单体或组群,或为村庄的公共场所和空间,也可为环境景观或小品设施。大赛共吸引来自国内外89个城市、182所院校、179家设计机构的5278余人次参与,有效作品1018项。本次评审推荐产生“优秀作品奖”共130项。学生组和职业组获得优秀作品一等奖的作品,将参加决赛阶段的综合评审,角逐紫金奖的金、银、铜奖。

        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修龙表示,这样真题实做的大赛在全国并不多,江苏的探索实践对全国都具有启发和指导价值。希望更多作品落地,使江苏美丽宜居乡村的愿景变为现实。

        让农民真正有获得感

        创作是否面对真实的乡村与农民、真正接地气,是夏铸九评审的关键标准。他直言,创作应避免受技术或国外品位与审美的太强干预。他认为,村民是乡村真正主人,设计者只是支援者,为乡村提供技术等资源。设计者要将自己角色放低,不宜对自己的技术或特殊审美品位表现欲望太强,设计要真正帮农村与农民形成社区意识。

        作品真正从乡村实际出发,是专家们一致重视的内容。“留守儿童问题、养老问题、农村产业振兴问题、文化建设问题……我看的作品里面都有包含这些内容。”王建国说,创作者一定要关注乡村某一方面具体问题和现象。江苏省设计大师、东南大学教授韩冬青坦言,自己比较看中创作者对于农村的了解。作品有没有真实把握农村所面临的问题,能不能敏锐地发现乡村特点,从而提出行之有效的创意,是重要的评审标准。

        在清华大学教授张利看来,自70年代以来,设计总以低收入人群为出发点,但作品常常脱离这些人生活,流于对低收入人群的同情,而不是实际去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次评审最大的亮点,是呈现出很强的实践性。

        创意要服从社会需求

        2000年以来,我省多措并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率先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完成1000个省级村庄环境整治的试点示范。先后开展全省村庄环境整治行动、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计划、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创意要服从社会需求,助推江苏的乡村振兴。”省住建厅厅长周岚介绍,这些年我省在美丽乡村建设上花了很多精力,本届大赛继续围绕乡村深耕,希望助推作品落地,真实推动空间品质改善。

        自2014年以来,大赛累计参赛人次已超过1.6万,提交作品超过3000项,苏州浒墅关古镇滨水区复兴、扬州广陵沙头村、苏州吴江区众安桥村等作品已落地实施。

        “很难把一种成功模式套到另一个村庄,有针对性地对特定乡村的特定问题、特定要求做设计,才可能是一个好建筑。”同济大学教授支文军认为,设计要考虑到乡村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在重庆大学教授徐煜辉看来,围绕乡村生活进行“真题实做”的规划设计,更多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从聚焦乡村物质层面转向关注社会文化层面的有力导向,也符合乡村振兴诉求。“画出来美丽景观是不够的,更要看方案的‘在地生长’,能不能贴合所确定的场地环境,能不能符合村民诉求。

        韩冬青告诉记者,参赛中一些作品涉及的技术问题都比较务实。但真正让一些优秀作品在江苏乡村落地开花,还需要在资金、建造工艺等方面继续做工作,同时,还需进一步征求最后真实使用这些设施的村民意见。(白 雪)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