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2017年建成基层首诊制 欲推差别化医保支付政策
药品加成取消后,三级医院与社区医院的药品价格一样,这让不少此前在大医院看病、回社区买药的患者选择“一步到位”。昨天,我市医改启动后的首个工作日,记者在各大医院看到,本就拥挤的大医院显得更加拥挤。“门诊量较同期上升近20%。”一医院门诊部负责人告诉记者。
“要想改变大医院‘人满为患’局面,需‘分级诊疗’的有效推动和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实。”一位业内专家提出。
昨天上午9点半,记者在鼓楼医院看到,门诊大厅各楼层的挂号收费窗口都排着长队。大厅门口,不时有拎着大包药品进出的患者。
今年72岁的葛玉华患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须定期到鼓楼医院就诊复查。“以前社区医院的药价比大医院便宜15%,我都是在大医院看完病回到社区买药。现在大医院的药品价格降了,为省事,就在这里一并解决了。”葛玉华说。
在市第一医院,上述场景再现。李玉芳老人挂了一个心内科主任医师号,共35元,统筹基金直接划掉9元后,她的医保账户又被划走26元。经检查,医生准备给她开两周的药,她却要求“开一个月的”。李玉芳说,虽然药降价了,但挂号费涨的多,来一次不多开点药,降价的利好等于没有。
当天下午5点,市第一医院门诊大厅各窗口还排着长队。“今天的门诊量较以往周一、周二上升近20%。”市第一医院门诊部主任王军告诉记者。
另一家三级医院门诊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院昨天的门诊量同比也上升不少。“此前大医院的药价比社区贵15%,而医保门慢报销中,大医院报销比例较社区医院少10%,这意味着两个医院间的药价可能会悬殊25%,患者能在社区买药的尽量在社区买。现在药价一样,对于门慢和门统基金用完的患者,在哪买都一样。很多患者觉得到大医院看病更放心、药物品种更全,就都跑来了。”
“基层首诊”药品选择余地小,患者只好去大医院
“如‘基层首诊’制度能有效落实推进,大医院排长队、人满为患的局面才会得到真正缓解。”某三级医院医保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层首诊”已经喊了多年,但收效甚微,“目前只有医保门诊统筹进行了相关限定,即如果享受门诊统筹的患者到大医院看病,须经社区转诊才能享受医保报销。”
这位负责人说,由于基层考核制度的特殊性,医生干多干少差别不大,使得所谓的“基层首诊”只是走形式;往往是患者到基层医院提出申请后,医生仅根据患者需要在电脑上将相关信息转往所要去的大医院。
“我国基层医疗尚未得到全面发展,优质医生较少,且设备药品欠缺。”南京医科大学教授冷明祥告诉记者,北京前不久进行过一项调查,80%的人表示不在基层看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药物品种太少,选择余地太小。大医院药品降价了且药物品种多,能一站买齐,患者当然更愿意去大医院看病,这是导致医改启动后大医院门诊量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两年后,基本建成“基层首诊”制
分级诊疗,是本轮医改的重头戏,我省、我市也给出了相应的实施时间表。近日,江苏省卫计委《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包括我市在内的各地区需在2017年基本建立基层首诊制度。
我市正在推进的南京公立医院医药价格综合改革明确,将实施差别化的医保支付政策,拉开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间的门诊统筹待遇差距,参保人员从上一级定点医疗机构转诊至下一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取消下一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起付标准;上转时起付标准累积计算,同时提高三级医疗机构住院起付标准等。
市卫生局基妇处处长刘奇志表示,我市一方面通过医保杠杆“扭转”无序诊疗秩序,另一方面还将在明年1月起试点赋予家庭医生可充分调动的卫生资源,构建以家庭医生为基础的分级诊疗模式。市民可“打包”签约,包括基本服务包和个性化服务包,基本服务包按年收取服务费,服务费由医保基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和居民个人自费3部分组成。一次性缴费后,就可享受家庭医生提供的健康管理、基层医疗、双向转诊、健康监测等多项服务,患者无需频繁跑到各大医院挂号、找专家。
本报记者 顾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