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民对中国电影的警示:深扎、批评、四道坎
骑了一公里自行车、转乘四站地铁、步行走进新华社接受专访,这让年逾六旬的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康健民有点喘。
“我乐于和年轻人挤地铁,这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他说,“不知那些年轻电影人还会不会骑车、乘公交,还有无机会深入基层、扎根人民?”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主旨,也是我们的职业准则,但近些年少数年轻电影人将其远远抛在脑后。”康健民举例说,剧本创作,本应是创作者生活的积累和灵感的发挥,但现在是“谁投资、谁出钱,谁说了算”。
“一些年轻演员,今天走红毯,明天真人秀,就不拍电影,被网民讥讽为‘毯星’‘秀星’。还有的主创人员,虽然片约不断,但像走亲戚,这儿拍两天,那儿演两日,往返于多个剧组间拍戏赚钱、疲于奔命,有的甚至连台词都背串了。”康健民说,“他们连专业知识的充电时间和机会都很少,哪儿还有时间对角色创作精益求精?他们在透支自己的艺术生命和来之不易的名声。”
作为中国影协的“掌门人”,康健民自己想找一线“影星”都难上加难。“想请他们参加公益活动,联系工作太繁琐,从经纪公司到经纪人,再到执行经纪人,冲破层层包围圈才能接触本人。”康健民说,当然,为了保护隐私,他们出门必须乔妆打扮、带保镖。“但这并不正常。角色创作者,给自己武装一层厚厚的‘铜墙铁壁’,与世隔绝,还谈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当前,许多文艺工作者从体制内走向体制外,我们的服务对象正在发生改变。”康健民坦言,对于中国影协,必须发挥更大作用,“行业管理绝不能让位于资本”。
而对于电影人,必须始终明白“不进则退”之理。“有些人‘过气’后抱怨世态炎凉”,康健民反问,“究竟怪谁?怪自己知识储备不足、怪自己的生活积累已透支殆尽。要想实现从‘明星’到‘艺术家’的成功过渡,关键一点在于——做人。”
“文艺工作座谈会明确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反观我们的有些影评,最大问题是不敢说真话。”康健民举例说,中国影协举办的金鸡百花奖评选曾有“请评委书面评判参赛作品”的流程,无论褒扬还是批评,都跃然纸上。“遗憾的是,近年来这一流程被迫取消,因为很多专家宁可不当评委也不愿得罪人。”
康健民直言不讳地说,有些电影人一听赞美就笑、一听批评就跳,只能说好话,不能指不足。“在影片发行阶段,制片方花钱雇影评人、‘网络水军’甚至传播机构庸俗吹捧、阿谀奉承、高唱‘赞歌’,甚至炒作绯闻话题。久而久之,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评论家难以涌现。”
“文艺评论者,必须坚决摒弃‘捧杀棒杀’、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杜绝‘圈子批评’‘面子批评’‘票子批评’。”康健民说,修复电影评论的土壤,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要摆脱资本的束缚、增强主流评论力量,重建良好的电影评论文化生态。
中国电影产业化要迈“四道坎”
无论少数电影人的“深扎”精神不足,还是部分影评人的沉默失语,都源于文艺圈浮躁的心态。康健民认为,为了积极占领国内电影市场,中国电影的确需要银幕、需要票房。但与此同时,电影的极端娱乐化倾向随之显现,进而影响电影生态和创作者的心态。
“在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初期,想解决这一悖论,需迈过四道坎。”康健民说,首先是调整创作观念。“以前的电影以教化为主,现在要兼具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娱乐之余引发观众思考。”
其二是增强知识储备。他认为,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中国电影与美国大片赤膊比拼,“但我们的规则意识不强、电影产业知识依然薄弱,亟待加强”。
其三是提升技术水平。他说,如今画质、音质等电影技术眼花缭乱,制作水平节节高。我国电影人亟须对技术创新进行有效规划和研究。
“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电影面临人才窘境。”康健民认为,大力培养剧本创作、电影营销等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记者周宁熊琳张漫子)
原标题:康健民对中国电影的警示:深扎、批评、四道坎
稿源:中新网
作者:周宁熊琳张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