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五:牢牢把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协调发展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指出,“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作为理念的协调发展,是指导我们行动的先导。习近平还指出,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它还“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作为协调发展的理念,还深刻体现着我们党长期以来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论。因此,坚持协调发展,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江苏实现“两个率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论意义。
“协调”是我们党长期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形成的理念
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前无古人的事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重大课题。协调发展,是新中国建立60多年来党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重大发展理念。
毛泽东最初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1956年,毛泽东针对我们党在向社会主义过渡和最初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缺点,首先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进行了研究。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要寻找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必须处理好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十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即十大关系。“十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例如,讲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毛泽东肯定过去在处理这些关系上没有犯大的错误,同时强调根据形势和经验,今后应该适当调整,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尽量降低军政费用的比重,多搞经济建设。从长远看,这样反而能够更好地发展重工业、内地工业和加强国防。这里涉及的实际上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问题。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进一步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无论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它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念出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协调的思想。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例如,他强调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改革开放进程中必须始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但必须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目标;两个基本点,一个都不能偏废,坚持改革开放的同时,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南方谈话中,他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邓小平提出的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形成科学协调的发展理念明确了战略性的方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世纪之交的关键时期,江泽民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处理好12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这些关系涉及领域很广,有经济政治文化、改革发展稳定、国家企业个人、人口资源环境,有区域与全局、有东部与西部、有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等各种关系,处理这些关系都必须贯穿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协调平衡各种矛盾。这些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协调推进到21世纪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世纪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胡锦涛从我国发展实践适应新阶段要求出发,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这些思想为形成协调发展的理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协调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科学方法论的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和国家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调”,成为引领我国发展的五大理念之一,既是60多年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特别是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逐渐形成的科学理念,又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方法论的深刻体现。
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是引领发展方向的目标。协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目标的要求,习近平在视察江苏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四个全面”战略目标既是每一个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也是四个战略目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全面协调实现;协调也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指出:“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上。”因此,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在区域上要实现整体平衡发展,要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要克服城乡二元结构差距,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坚持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关系上,要克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和公共卫生、环境保护,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两个文明并重,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两轮驱动、双翼共振,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一起增强。要使国防建设深深根植于国家经济社会母体,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使得国防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也使经济建设从国防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的方法论的深刻体现。协调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手段,它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也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解决我国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我们不仅将协调发展定位为目标要求,而且在实现这样的发展目标过程中,始终运用协调的方法来实现协调发展的目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要求,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习近平指出:“强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上,要跳出国内谋发展,“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国际国内两类规则”;在投资和消费的关系上,“要有效发挥投资消费对经济的双重拉动作用,引导符合消费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度投资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改变消费增长滞后于投资增长的趋势,着力形成协调、均衡的消费投资比例关系”;在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习近平认为“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协调发展,在这些作为方法论关系的认识上,我们党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把协调发展推进的过程,看成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看成是补短板和发挥优势潜力的统一,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科学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在“两个率先”实现进程中牢牢把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底视察江苏时肯定了中央对江苏“两个率先”的要求,并且进一步强调:“从目前条件看,江苏可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为全国发展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在制定“十三五”规划过程中,江苏按照总书记提出的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发展定位,每一个方面的目标内涵都充分体现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每一个方面的目标都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好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两者的高度契合一致。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色,作为更为自觉的理念,未来江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定能够把这一优势发挥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协调发展在推动“经济强”上取得重大进展。江苏经济“大”,但是与创新发展要求的“强”还有很大差距。协调发展要求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在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同时,加强苏中、苏北创新能力建设。要补好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短板。坚持不懈推进苏北振兴、苏中崛起、苏南提升,苏南继续支持苏北发展,苏北进一步增强内生动力。更加有效发挥政府调控作用,推动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到农村去,创造有利于人才向农村流动的环境,形成鼓励优秀人才到乡村服务的制度安排。
协调发展在加快“百姓富”上创造更多成果。“百姓富”既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也是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协调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特别是要推进新一轮脱贫帮扶工作,下大力气补齐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一短板。要重点聚焦苏北重点县(区)和集中连片地区,同时也要对苏中、苏南一些地区的低收入户和经济薄弱村给予关注,还要有效解决返贫问题,确保全省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要保证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坚持教育优先,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提升水平、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在打造“环境美”上取得明显突破。江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相比其他地区,也更早地遭到生态环境制约的瓶颈。建设美丽宜居新江苏,必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动“多规合一”。协调推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转型。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的力度,推进多污染综合防治和区域联防联控。协调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污水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协调推进城镇环境整治行动、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围绕切实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保障打造江苏自然环境之美、景观风貌之美、文化特色之美、城乡协调之美。
协调发展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上展现新的风貌。加快文化强省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建设思想文化高地建设和道德风尚高地建设,在加强思想文化引领的同时促进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整体协调推进先进思想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优良传统、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文明创建各类建设行动。协调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各项事业,加强社科强省、高端智库建设。重视建设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多优质文化资源为基层服务、向社会开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通过文化建设工程和社会治理创新工程的协同实施,推动江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全省人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