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花山岩画“走”向舞台“动”起来
新华网南宁12月4日电(记者 张莺、卢羡婷)以广西花山岩画为题材的音乐舞蹈诗剧《花山》,12月3日至5日在南宁正式演出。该剧试图复活花山岩画,演绎壮族先人生命密码,让花山岩画“走”向舞台“动”了起来。
在中国西南与越南交界的崇左市,壮族先民创作的花山岩画历经千年风雨冲刷而不减魅力。当地在保护岩画同时,也通过舞台剧等多种形式传承着岩画艺术。
崇左市宁明县、龙州县等左江流域一带,考古工作者先后发现崖壁画,其中宁明县的花山岩画因其画幅最大、人像最多而享誉国内外。花山岩画含300组共5000多个图像,有人像、兽像、物像等,最高单体图像达3米。
《花山》提取花山岩画中的壮民族文化内涵,突出壮族文化符号,以“太阳之下”“月亮之上”“繁星之间”“山水之中”四个篇章分别展示岩画内容,通过男人、太阳、铜鼓、女人、月亮、绣球以及壮族图腾青蛙、繁星和背篓、壮锦等元素,讲述壮族先民繁衍生息、刀耕火种的情景。
学界普遍认为,花山岩画形成于东汉时期。近年来,广西的骆越文化研究工作者在左江岩壁画附近发现了许多骆越文物。专家认为,左江岩壁画不可能是外地坐船路经左江的族群所为,而是骆越交址部原住民的作品,是古骆越人为沉船死者招魂和安魂所作的宗教祭祀画。
全世界已有28处岩画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广西积极开展花山岩画的“申遗”工作,期望花山岩画能够早日填补中国岩画世界遗产空白。
1988年花山岩画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广西于2006年将花山岩画选定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两个单位之一。2012年,自治区政府颁布实施《广西左江岩画保护办法》,花山岩画保护有法可依。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厅长黄宇称,对花山岩画的保护传承是广西各族群众共同的文化精神财富,让群众感受到艺术之美、历史之重,也是岩画及其衍生艺术形式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