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广电蓝皮书》:提质增效成新常态
日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2015广电蓝皮书》《2015视听新媒体蓝皮书》,通过对2014年广播影视市场以及视听新媒体市场的发展梳理及分析,用数据、实例展现了市场发展的新情况、新亮点,并就2015年行业发展总体趋势作出判断,对趋势性话题进行分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就其中要点予以梳理,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借鉴与决策依据。
□记者 李雪昆
《2015广电蓝皮书》显示,过去的一年,广播电视产业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创新动力,全国广播电视行业总收入达到4226.27亿元,同比增长13.16%,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为1464.49亿元,同比增长5.59%,增幅比2013年下降3.6个百分点。
广播影视产业升级呈良好态势
从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分布情况来看,中央直属占比21.78%,省级占比58.51%,地市级和县市级占比分别为16.01%和3.70%,与2013年相比,省级优势进一步扩大,比重增加3.67个百分点。按地区分布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仍然是广告收入贡献最高的地区,占比达48.13%,同比增加1.57个百分点。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产业升级的良好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新闻宣传引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袁同楠表示,各级电台电视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节目创新创优的目标追求和内容资源。《家风是什么》《公益报时》《寻找向上的力量》等节目将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广大受众,传递了真善美,传递了爱心,传递了感动,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同时,各类广播电视节目紧紧围绕“中国梦”采集新闻,立足百姓视角,主动关注社会敏感问题和社会热点,注重时政报道的贴近性、日常报道的故事化,内容的可听可看性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公益宣传力度明显加大。上星综合频道公益性节目播出比重提高到30%,“弘扬中国梦”等系列公益广告制作展播活动广泛开展,初步建立了广播电视公益广告制播长效机制。
电影创作新力量集中涌现
2014年,中国电影进入发展繁荣的关键时期。青春片、喜剧片、动画片等多种类型片繁荣发展,在电影市场上引发观影热潮。一方面,《永远的焦裕禄》《天上的菊美》等主旋律影片彰显正确价值导向和思想内涵。主旋律影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传递崇高理想,呈现出创作新气象。另一方面,《同桌的你》《匆匆那年》等青春、爱情现实题材创作引领热潮。2014年国产票房排名前10位的影片中,有9部是现实题材作品,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和情感需求,引发了观众共鸣。
“2014年,艺术电影创作亮点也频频出现。”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信息所所长李岚表示,2014年一批类型多样且在国内票房表现上取得一定突破的电影激发了中国电影的艺术创新活力。其中,《白日焰火》体现了鲜明的艺术个性,在影片中注入了爱情、悬疑等多重商业类型片的元素。与此同时,国内一批青年导演集中涌现,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中坚力量也是过去一年电影市场的可喜变化。
在《2015广电蓝皮书》中,记者还看到,在进口影片配额再次增加给国产影片市场地位带来更大挑战的同时,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电影人化压力为动力,在竞争中迅速成长。2014年全国总票房同比增长了36.15%,接近300亿元,国产影片市场份额为54.51%。3年来,国产影片在与好莱坞新一轮的竞争中,实现了由被动变主动,由劣势变优势,由市场跟从变文化主导,彰显了令人振奋的文化自信和创新活力。
此外,在大力实施重点工程,改革创新驱动公共服务体质增效方面,农村电影放映已大部分实现了由流动放映到固定放映、由室外看到室内看、由被动看到主动看的转变。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已达252条、放映队5万余支,全年完成影片定购860万场,圆满完成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任务。
电视剧产量持续理性回落
2014年,电视剧创作呈现出数量相对稳定,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作品均衡发展的态势。现实题材电视剧贴近人民,贴近生活,占据荧屏的突出位置。电视剧类型化发展更加深入,质量全面提升,各方面都取得新突破。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电视剧的制作量与播出量持续理性回落。电视剧产量总体平稳,全年共计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剧目429部15983集,比2013年略有下降。李岚表示,电视剧市场在过去一年呈现的趋势包括现实题材电视剧积极反映时代风貌和人民生活,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剧厚积薄发,佳作频出;《大丈夫》《半路父子》等家庭生活剧表现突出;以《产科医生》《青年医生》为代表的行业剧实现突破等。
其中,2014年的电视剧中,《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父母爱情》《老农民》等一批有社会使命感的现实题材佳作积极关注当下,反映社会实际,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同呼吸共命运,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作品题材多元,既有在国家层面开展的叙事,也有在个体层面展开,聚焦普通老百姓生活、成长奋斗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一仆二主》《生活启示录》《我在北京,挺好的》等电视剧,通过不同年代、不同背景人物之间的价值观冲突、性格冲突逐步取代对家庭矛盾的渲染,不过多展示困局中的挫折和消沉、人性的灰色地带和阴暗面,而是有意识地倡导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温暖的亲情观念,引发观众共鸣。
此外,“一剧两星、每晚两集”政策发布后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同,播出机构认为,各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播出时长的减少为新闻类、文化类、服务类等节目提供了更多播出空间,卫视综合频道的综合定位得到强化,有利于电视节目类型的生态平衡。电视剧各产业环节均已进行相应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包括各电视台为卫视综合频道黄金时段积极筹备新栏目,以质取胜成为电视剧行业的发展共识,盲目过热投资的状况有所缓解,成本结构趋于合理等。
可喜的是,在整个产业“降温降噪”、创作生产更加理性的同时,社会对行业发展的预期并没有降低,创作热情、市场活力依旧不减。据统计,2014年4月宣布调控措施以来,电视剧题材备案公示数量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完成剧和播出量保持基本稳定。
动画片产量收缩题材丰富
《2015广电蓝皮书》披露,2014年,电视动画产业正在从促产量向提质量转型,国产电视动画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精品的创作生产与全产业链运营成为行业关注重点和努力方向。
袁同楠介绍,过去的一年,电视动画产量收缩,“低龄化”作品仍为主流。2014年,国产动画产业继续优化升级。全年生产电视动画完成片277部138496分钟,产量整体回落。这一方面是中国动画扶持政策由注重产量逐渐转向注重质量的宏观调控初见成效;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的作用,产能低下的中小型动漫企业逐渐被淘汰。
同时,电视动画片题材更加丰富,往年占据主导的童话题材和教育题材比重大幅下降,科幻、神话类的比重也有所下降,而现实、历史及其他题材的电视动画的比重有所增长。2014年出现了《戚继光》《英雄冯子材》《翻开这一页》等爱国主义动画片,聚焦革命和历史主题,开拓了动画创新题材,使电视动画片更好地承担起主旋律宣传的职责,取得了优异的收视成绩,并得到社会广泛赞誉。“这3部动画片创作的成功,不仅开拓了新的题材领域,更探索出了一个政府扶持引导爱国主义题材动画创作的新模式。”袁同楠说道,这些实践表明,聚焦重点项目,有效发挥政府资金辐射引领作用;强化跟踪服务,确保了创作方向和质量。这其中总局宣传司建立周汇报、月调度制度,介入剧本讨论、造型设计等关键环节的措施使总局掌握了主动权,也给创作机构提供了有力支持和及时指导。
在重点纪录片、动画片创作引导扶持机制探索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也有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2015广电蓝皮书》指出,比如题材规划要着眼长远,避免急就章。目前的规划还仅停留在未来两三年内的重点题材,而精品创作一般需要较长周期,这种短期应急会影响创作质量。长远来看,应当至少以未来5年左右的宣传需要为着眼点来规划相关题材,使题材规划更加科学、系统。
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共有604家机构获准开办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其中,广电机构224家,占比37%。
目前,全国获批的网络广播电视台共有29家,手机电视集成播控服务平台6家,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7家,IPTV集成播控总分平台架构基本形成。
2014年全年生产故事片618部,电视剧429部15983集,电视动画277部138496分钟。
截至2014年年底,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三种方式,已完成81万个“盲村”建设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规划任务的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