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首映

12.12.2016  16:11

        没戴助听器,让87岁的夏淑琴老人听不清电视纪录片的声音,但看到自己的故事在荧屏中再现,她再一次泪眼模糊,“那一年,我才8岁,家里九口人就被日本鬼子杀死了七个,我被连捅三刀,晕死过去才侥幸逃生。这段经历,我说了30多年,但我还要说下去……”昨天,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前夕,在《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南京首映现场,夏老不用人搀扶、不要拐杖,一个人倔强地站在台上,说着那段让她永生难忘的“幸存经历”。

        “再不拍,可能就真的来不及了。就在我们拍摄的过程中,苏国宝老人因病去世。”对该片总编导戴波来说,这部纪录片的拍摄让他第一次有了如此之强的时间紧迫感。戴波告诉记者,“1984年进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普查时,共找到了1000多人。但到今年,登记在册的幸存者仅剩100余人,并都已进入耄耋之年。1937年那场惨绝人寰的血腥屠杀彻底改变了他们的命运。他们是我们走进那段历史的引路者,是历史真相的捍卫者,更是和平与正义的守护者。

        为了创作好本片,江苏广电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组织骨干编导和摄影,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密切跟踪拍摄五名幸存者,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共同走进那段沉痛的历史,并将与幸存者同行的感动和感悟,深深地融入到创作之中。编导杜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五位幸存者的经历各具代表性,又各有侧重、互为补充。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人生故事涵盖了‘幸存者’形象的四个不同层面——‘大屠杀亲历者、历史讲述者、真相捍卫者、和平守护者’。

        记者了解到,摄制组不仅采访了幸存者,还先后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档案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美国国家档案馆、日本日中和平研究会,查询到了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日记、书信等一批珍贵史料,并首次公布。与此同时,创作团队先后采访了美国、日本、中国的数十位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专家学者和数位纪实文学作家,就相关历史事件进行分析、评点,对幸存者心理创伤进行深入剖析。

        现场观看纪录片后,让南京大学新传院学生梅聃颖感触颇深,她对记者说,“时间流逝,但记忆不会风化,历史更不应忘记。今天的纪念是为了不忘,反思是为了清醒,珍惜和平、奋然前行,这才是铭记历史的真谛。

        作为该片历史顾问,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连用了“三个突破”置评:“在选题视角、叙事方式和表达形式上,都有重大突破。幸存者的视角,以往很少见。叙事方式则侧重从人性、关爱生命的角度出发,比如夏淑琴老人这一集中,就出现了她的第四个重孙今年出生,一家四代同堂的画面。正是今天幸福生活和战争年代的强烈对比,才让我们更为珍惜和平。创作团队还将版画作为视觉元素引入全片,在恪守历史真实的同时,增强了影像的艺术感染力。

        张连红教授对记者说,“这部纪录片有一种思想的震撼力,在客观呈现南京大屠杀给平民百姓带来苦难的同时,还通过一些学者、包括一些有正义感的日本专家以及美国学者的分析和阐释,反映出侵华日军的暴行是对人性的摧残,是一种反人类的罪行。片子很有深度和价值,将城市记忆上升为国家记忆、世界记忆。

        记者了解到,11月22日,国家广电总局重大理论文献影视片创作领导小组对该片进行了审看。他们认为,这部纪录片视角选择得好,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个人记忆来表现国家、民族曾经的苦难,他们的讲述,就是对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罪行最直接的血泪控诉。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