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农药用量提前3年零增长!污染源变资源,江苏化肥减量出实招
全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落实会25日在常州市金坛区举办。记者从会上获悉,江苏省化肥使用总量由2010年的341.1万吨减少到2016年的312.5万吨,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在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背景下,如何实现有机肥替代化肥,让“污染源”变“资源”,使农业发展更绿色?
化肥农药提前3年零增长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司副司长杨礼胜在会上透露,近些年,我国通过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的开展,在减量增效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化肥农药已提前3年实现零增长。
但与此同时,我国有机肥利用率不足40%,增有机肥、减化肥还有很大空间。当前,农村劳动力紧缺、成本逐年增加,大范围推广应用有机肥,还面临理念的转变和方式的改变。
杨礼胜认为,果菜茶是化肥用量多、质量安全关注度高的作物,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更有现实意义,“既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作出的部署,也是农业农村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之一。”
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提高,老百姓更关心“好不好”“优不优”,这种不断升级的需求引领着农业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实践表明,增施有机肥的水果、蔬菜、茶叶等鲜活农产品,口感更好、品质更优,营养更均衡,市场供不应求。去年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的产品,如我省的“金坛雀舌”、安徽的“六安瓜片”,都是品质好、卖相好、价格好的“三好”产品,深受消费者欢迎。
省农委主任杨时云介绍,我省把农业废弃物肥料化利用作为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走出了一条以肥料化为主、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有效路径。从2006年开始,省级财政启动对商品有机肥料推广应用进行补贴,标准已由最初的每吨200元提高到目前的400元,年推广应用补贴规模达30万吨以上。全省各类有机类商品肥料生产企业数量已发展到200多家,产能220万吨、推广使用量超百万吨。
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兴旺
常州宏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对农业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的企业。120亩的厂区内,建有原料车间、高温发酵车间、二次发酵车间、半成品车间、成品加工车间及成品仓库。企业总经理姜志忠介绍,公司年收集处理农业废弃物能力10万多吨,拥有超高温生物发酵生产线、发酵尾气生物滤池-臭氧除臭系统及有机类肥料加工生产线,建有原料及产品分析检测中心。去年处理畜禽粪便4.8万吨、秸秆与菇渣等3万多吨,制成的有机肥料应用到金坛及周边主要农业园区、茶叶、果蔬种植户,实现了农业废弃资源高效利用、养殖场清洁生产。
以宏宝公司为代表,全省有机肥产业正由“露天型、作坊式、季节性”向“机械化、规模化、全天候”转型升级。省耕地质量与农业环境保护站站长梁永红告诉记者,省内有关科研单位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合各类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的发酵菌剂,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翻抛机、搅拌机、筛分机等系列设备,关键技术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
去年,我省在金坛、六合、东台、邳州等4个县(市、区)创建国家级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重点推广“有机肥+配方肥”“菜(茶)-沼-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机械深施”“自然生草+绿肥”等技术模式。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核心产区和知名品牌生产基地化肥用量较2016年减少两至三成,有机肥用量较2016年增加三至六成,示范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提高5.2%~6.6%。
农牧结合实现循环利用
“农业领域的生态问题突出表现在面源污染上,特别是畜禽粪污对水体、土壤的污染。”杨礼胜说,我国每年产生约38亿吨畜禽粪污,数量之大如果不加处理直接排放,生态环境将难以承受。“中央提出,要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规模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问题,完成这一硬任务,关键要在‘用’字上下功夫、找出路。”
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实现畜禽粪污还田利用、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专家测算,去年我国100个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增施的有机肥相当于消纳畜禽粪污2000多万吨。今年我国将突出果菜茶优势产区,再增加50个县开展试点。
省农委副巡视员唐明珍介绍,我省按照“种养结合、布局合理、源头减量、多元利用”的原则,以中央和省级畜禽粪污利用试点县建设、农业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太湖治理等项目为引领,带动地方财政和工商社会资本投入,建成了一批畜禽养殖粪污处理中心,推进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支持养殖场与规模种植基地对接,推广应用有机肥,形成了“专业化收集、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市场化销售”的运行机制。
去年,省级财政投入2亿元在全省建设了一批沼气工程配套沼渣沼液循环利用项目、畜禽粪便处理中心和有机肥加工项目,形成以沼气工程、有机肥加工、发酵床生态养殖、畜禽粪便处理中心为主要模式的利用格局。全省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2%。
“下一步,我省将深化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县创建,进一步创新技术、装备、机制,集成推广行之有效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模式,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种养结合、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创建、主体培育与绿色产品供给水平,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绿色基础。”唐明珍说。
交汇点记者 吴琼
标签:
编辑:郑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