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有进,五年跨越两个大台阶——辉煌“十二五” 江苏足印

16.11.2015  11:13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这五年中,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经济遭遇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江苏,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挑战比其他地区早,也较早地呈现出新常态的特征。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省上下的团结奋斗下,江苏经济航船乘风破浪,稳健前行。           2012年,5.4万亿元;2014年,6.5万亿元。“十二五”期间,江苏经济总量接连跨过5万亿元、6万亿元两个大台阶。这是江苏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下行压力挑战交出的靓丽答卷。而在总量跃升的同时,质量效益的持续提升更令人赞叹。           发展平稳,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           去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提出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明确定位。           五个迈上新台阶,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1年至2014年,江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2014年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全国第二个万亿美元区域经济体。           从今年“三季报”来看,江苏经济增长8.5%,继续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在同期全国经济增速首次“破7”的背景下,江苏经济增速和上半年持平,比一季度快0.1个百分点。           “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稳’的特征明显,‘进’的态势良好,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省发改委主任陈震宁认为。           2008年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已经取得明显成效。进入“十二五”以来,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根主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有力地推动了转型升级的步伐——           早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江苏就将“五大战略”升华为“六大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的提出,是江苏发展战略的一大突破与创新,标志着江苏的发展方式加快由物质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将“转型升级工程”列为“十二五”重点实施的“八项工程”之首,作为“一号工程”强力推进。从政府政策层面到企业市场层面,“转型升级”响鼓重锤,定下全省经济最铿锵的主基调;           今年4月,全省召开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强”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工作要求,进一步将“经济强”细化为“五个强”:强在创新能力、强在质量效益、强在经济结构、强在企业活力、强在优势特色。           难中求进,砥砺前行,经济大省步履稳健。“十二五”以来,江苏以占全国1%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10%的财政收入,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稳住了对全国的贡献份额。           结构优化,迈向中高端水平           以转变破解制约、以调整寻求出路、以转型培植优势,“十二五”期间,江苏紧紧咬住“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在“”的基础上持续加大“”的力度、加快“”的步伐,不断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           转方式调结构,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江苏做好“减法”和“加法”——调整存量,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增量,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到今年9月份,江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过剩和低端产能化解压减任务。其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四个行业实现产能“负增长”,产能利用率回升、行业集中度提高;           “十二五”以来,江苏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6%,2010年、2012年、2014年产值分别突破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四年间翻了一番。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软件、新能源、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位,光伏产业占全国比重近50%。           对照《中国制造2025战略》,江苏又确定了15个重点发展领域,包括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智能制造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新型电力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等。           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未来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循着这样的思路,江苏经济的新增长点加快孕育,新增长动力加快形成,“十二五”规划的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           到今年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十二五”初的41.4%提高到48.4%,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历史性转变,“江苏制造”迈向“江苏创造”、“江苏服务”;           依托“智慧江苏”“健康江苏”“畅游江苏”等载体平台,加快发展信息、健康、养老、旅游产业,扩大消费领域有效需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第一动力”;           “互联网+”向更广领域拓展,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软件与信息服务业规模和增速、行业特色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均居全国第一。           现代农业不断加强。今年全省粮食生产有望突破700亿斤,实现“十二连增”;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4%,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占45%。           质效提升,经济成色愈擦愈亮           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突出发展“”和“”的关键点,把握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点,江苏经济在新常态下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增长的“含金量”越来越高。           “分析江苏‘十二五’成绩单,既要看增速也要看结构,相比前几年增速是有所放缓,但结构调整步伐在加快,新的动能正在积蓄;既要看目前态势也要看下一步趋势,今年前三季度江苏的工业增加值、进出口降幅、消费需求等都比上半年有所回升,表明经过前两年的努力,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在不断增强。”南京大学教授刘志彪认为。           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体现在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十二五”以来,江苏公共预算收入连跨5000亿元、6000亿元、 7000亿元台阶。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提升至83%。今年前三季度,全省税收收入增长10.6%,高于非税收入1.6个百分点。           体现在企业盈利总体良好——“十二五”以来,江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持续保持全国第一。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领跑全国,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4.8%;工业技改投资在去年近万亿元的基础上,前三季度增长18%,其中民间投资占比达68%。           体现在创新逐渐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源泉——全省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已超过1万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接近9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0%。区域创新能力连续6年位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9%。           体现在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牢固树立,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要求得到全面落实。由第三方研究完成的绿色发展评估报告显示,江苏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已由2010年的60.5提高到了72.7。           “十二五”以来,江苏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7.3%  ,超额完成国家节能考核目标任务;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累计下降15.7%、12.5%、18.9%和19.8%。与此同时,单位土地GDP产出率由4037.6万元提高到6344万元;每位从业人员创造的增加值达到13.7万元,比2010年提高45%。           这样的对比颇能说明问题:过去江苏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拉动大约350万人就业;经过“十二五”的结构调整,尤其是服务业加快发展,目前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能够拉动500万人就业。         “十三五”的蓝图即将徐徐展开,江苏在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特色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上一定会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