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全国民政之力 5年精雕细琢 中华慈善博物馆开馆在即
9月1日,是中国慈善史上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正式实施。随后中华慈善博物馆也将正式开馆。
作为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民政部、江苏省政府合力推进,南通市具体承建的全国首家国家级慈善专题博物馆——中华慈善博物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人们都在期待她的盖头掀起来。
历时5年,中华慈善博物馆建成什么样
“建设中华慈善博物馆是填补空白、从零开始的开创性工作。有幸具体负责博物馆筹建工作,既感觉压力巨大,又感觉使命神圣。刚开始,不少同志包括我自己感觉慈善较为抽象,加之白手起家,没有一点基础,同时民政也缺乏博物馆建设管理的专业人才,心里很没有底。而如今,在部省市和各有关方面的支持关心下,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向人们交出了一份问心无愧的答卷。”南通市民政局副局长、中华慈善博物馆馆长陈坚深有感触。
从2012年2月获批建馆至今,5年多时间,中华慈善博物馆从项目选址开始,经历了建筑设计、施工,展陈设计、施工,文物藏品征集等许多筹建任务,筹建工作的几个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向前推进。
“建馆伊始,我们就确立了力争一流的建设目标,这也是筹建小组工作人员共同的追求。”陈坚如是说。场馆选择了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慈善家张謇先生创办的大生纱厂旧址,占地面积约40亩,地面建筑面积约18000平方米。建筑设计邀请了曾设计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大师何镜堂团队,充分运用清末民初的建筑特色,把近代工业老厂房元素融合其中,小桥流水,闹中取静,建筑给人以美的享受。
关于中华慈善历史文化展展陈脚本的创作,筹建小组觉得从书本知识到展陈形式和内容的融合,从历史脉络的展示到当代公众的接受,都有许多探索和挑战,需要充分借鉴专家学者的历史文本,做到展陈与内容高度契合。所以,必须抽调骨干力量,集中精力,深入研究慈善史料,自己动手编写展陈大纲和布展脚本。筹建办领导带着两位骨干,一连几个月,围坐在一个办公室的电脑前,先谈思路、再议架构,然后一部分一部分深入讨论,最后逐字逐句地推敲,加班加点,埋头苦干,终于拿出了展陈大纲的初稿。随后又完成了布展脚本的编撰和多轮修改,最终得到了十多个中央部门和全国各地专家的较高评价。
民政部、江苏省民政厅、南通市委、市政府鼎力支持博物馆建设。民政部组织协调解决了藏品征集、文本论证、当代重要组织及重要人物的遴选等重要难题,部长办公会数次讨论布展脚本和筹建的相关重要工作,李立国部长和几位副部长多次赴南通考察推进工程建设,作出指示。南通市把中华慈善博物馆项目列入全市重点文化项目和市政府重大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到现场调研,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市政府先后数十次专门召开协调会,研究工程建筑方案调整、布展概念设计方案、工程招投标、经费安排等重大问题;市各有关部门也积极支持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建设。
11路人马,奔赴全国各地征集文物藏品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建设的基础。建馆难,征集文物藏品更难。为了理清全国慈善藏品的线索,为各地开展征集工作提供依据,筹建小组千方百计与各地博物馆、档案馆、史志办、纪念馆等单位联系,前往有关图书馆查阅资料,并与专家学者深入讨论,穷尽一切手段,连续数月,编写出各省(市、自治区)慈善藏品征集工作方案,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征集、高效运作开了一个好头。
“贝叶经是极为珍贵的文物,素有‘佛教熊猫’之称。为了拿到它,云南我们去了三趟,可都无功而返。”负责西南地区藏品征集工作的蒋敏健主任,对于贝叶经征集的艰辛记忆犹新。“民政部的同志告诉我们,云南有个贝叶经可能是不错的藏品。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长什么样,就咨询云南省民政厅,他们也不知道。”寻找记录不明确的藏品更像大海捞针。所以很多珍宝都是各地民政系统的人员多方打听、提前联系的结果。
“以前发生过藏家捐赠给我们的东西,第二天就反悔的情况。所以第二次到云南,我们就作了多个应对方案。”因为贝叶经是私人收藏,蒋敏健生怕一旦谈好价格,在办手续的间歇卖家反悔。可就这样,也没能成功。“我们刚开始估价是10万元,可卖家坚持30万元,太贵了,买不起!”
真品买不起就复制,西双版纳语言研究所所长岩香帮忙找到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复制。“懂傣文,又会这种雕刻艺术的人年龄都很大了。结果复制到一半老人去世了。”
换个人字迹就不一样了,这可急坏了蒋敏健。“说到这,我必须感谢云南省民政厅的同志。省厅的胡凌瑜同志几次陪着我们走访寻宝。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省厅领导亲自出面协调工作。正是他们不遗余力的帮助、协调,我们才能征集到明代傣文贝叶经真品。”
几千条藏品线索,记载明晰的大多在各地博物馆,没有哪家把藏品白白送人。
说到广东省征集工作,作为广东地区的征集联系负责人、南通市老年活动中心主任罗蓓一开始挺犯愁。“广东慈善事业那么发达,博物馆、纪念馆那么多,到那里去怎么征集?”
“广东省收养登记服务中心主任蔡群陪我们跑了19天。走访了广东各地政府机关、博物馆、档案馆、方志办、民间社团、基金会等,共征得藏品243件,且均为无偿捐赠。”一路战战兢兢的罗蓓因为有广东民政人的陪同所向披靡,不仅收集到大量珍贵的藏品,还收集到很多具有史料价值的资料。
南通市民政局高度重视,举全局之力,在全系统抽调了40多名骨干,组成8个小组,历时6个多月,分赴全国各地开展藏品征集工作,同时派出三个专门征集组,先后在国家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上海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等重点单位去征集藏品、资料。
他们所到之处,全国各级民政、档案、方志等部门都鼎力相助。最终中华慈善博物馆征集到2900多件实物和8300多张照片。可以说馆内所有展品不仅是慈善历史的见证,更是爱心的汇聚和心血的凝聚。
数千件藏品,展人性之美博爱之光
这么多件古籍、书法作品、牌匾、器具、图片,哪个是镇馆之宝?
“慈善不分贵贱,爱心不分大小。我们馆的镇馆之宝,应该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慈善爱心。”全程参与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建工作的老同志顾增山说,建馆的初衷就是想通过观展使大家领略人性之美博爱之光。希望大家能在中华慈善博物馆探寻到精湛深邃的慈善文化,见证感天动地的历史丰碑,景仰慈善楷模的厚德懿行。
“博物馆陈列分慈善思想、慈善历程、慈善组织、慈善人物、当代中国慈善事业和港澳台及海外慈善事业六个展厅。每个展厅都出现了不少慈善人物。比如,南通的磨刀老人吴锦泉和修车老人胡汉生,他们都是地道的农民,靠着长年一元一元的积累,帮助了许多困难群众。正因为有他们做榜样,很多人都加入行善的队伍。当胡汉生老人去世后,还有很多人轮流坚守在老人的修车点,接力老人的慈善事业。”顾增山说,“慈善精神应该是无价的,我们在此展出的每一件物品都是对慈善精神的诠释。”
2014年6月14日,民政部部长李立国视频连线南通市民政局,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建成后如何扩大中华慈善博物馆的功能,为全国提供培训和示范。
“博物馆配套有多媒体厅、报告厅、茶座、临时展厅等功能齐全的设施,可以实现展览、研究、交流、活动、教学五大功能。”中华慈善博物馆副馆长胡达说,现在博物馆定位为展示中华慈善文化的窗口、先进慈善理念的教育课堂、慈善名人名企的交流平台、公益慈善事业的活动阵地、慈善学术理论的研究基地。“目的是让更多来过这里的人,感受慈善、践行慈善、传播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