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舆论监督促解拖了五年的难题 高邮“问题泵站” 终于能打水了

08.06.2015  11:47

  5月14日,本报刊登“新华调查”《泵站建好五年为何仍通不了电》,披露了高邮市5年前建成的数座泵站一直未投入使用,沦为摆设。报道刊登后,引起省有关部门及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高邮市分管农业副市长杨文喜当天即率农开、国土、财政等部门负责人实地勘察,召开协调会,明确分工,督促整改。

  6月4日下午,记者赴实地回访,只见该市甘垛镇带程村一座电灌站前,6名工人正在改造泵站出水口和修复破损渠道。镇水务站工程队巩姓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改造后的泵站将全部安装计量表,届时村民灌溉用水费将大幅下降。记者注意到,除农业开发部门先前修复的一座泵站外,其余5座“半拉子”泵站已经全部修复结束,电线接入,电动机配备到位,破损的屋顶修好,损坏的玻璃门换上了崭新的铝合金门,并安装了防盗窗。“泵站好用了”,带程村七组60岁农妇颜大双开心地告诉记者,3天前,泵站试了一次水,能灌溉了。

  甘垛镇副镇长詹福江介绍,到5月22日,泵站破损的屋顶、门窗以及渠道全部修复,电线、电动机亦配备到位。5月28日,修复工程通过了高邮市纪委等有关部门组织的验收,并对修复费用进行核算,全由国土部门“埋单”。

  省农业资源开发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孙连喜告诉记者,稿件见报后,省农开局将高邮列入重点督查县,要求限期整改到位,切实发挥项目作用。高邮举一反三,对全市2010年以来实施的农业开发项目开展“回头看”,要求有问题的镇村迅速整改到位。作为当年5座泵站建设方,高邮市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马建强亦表示汲取教训,从规划源头开始,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把关,坚决杜绝此类现象重演。

  泵站修复启用后,对周边农户带来极大便利和实惠。说起泵站的好处,正在带程村七组帮助村民育秧苗的张金华笑着说,以往都是雇人打水,不方便,且费用高,柴油加上人工费,一亩水稻水费就不下七八十元,现在用泵站打水,成本要降不少。

  “太感谢党报了,为我们做了件大好事!”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小麦研究室主任张伯桥连声向记者道谢。3年前,里下河农科所在当地流转近3000亩耕地,用于种子繁育和科研试验,从2012年至去年,一直雇人打水。而今,用上泵站后,不仅降低种植生产成本,还便于管理,“用电打水比烧柴油打水起码要节省三分之二费用。

  据介绍,为了落实好泵站及渠道的管护,除苏中大地园区内的一座泵站仍由苏中大地公司负责管护外,其余5座泵站,带程村已与里下河农科所签订协议,由其承担泵站和渠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本报记者丁亚鹏

  

编辑: 燕志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