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同胞接力相助 离乡67年的海安老兵回家了

07.04.2015  19:43

  “三哥,小弟回来了,好想你们啊。”5日,89岁的台湾老兵汪呈松,哭倒在三哥三嫂埋葬于海安的坟前。这是他时隔67年后首次回乡祭奠,这次回来就再也不离开了。

  这位老兵的回家路,充满了传奇色彩。汪呈松原名王成松,海安县人,1948年,二十出头的他被抓壮丁强征入伍,进入国民党第21军。1949年参与驻防上海的21军被击溃后投诚,王成松加入了解放军。之后,他随部队参加金门登陆战,因脚部中弹,又被国民党军队所俘,成为驻守台湾的士兵。退役后,王成松独居在台湾宜兰县三星乡尚武村的一间破房子里,以拾荒为生。

  上世纪80年代两岸开始解禁。尽管乡愁难耐,但背负“双面战俘”身份的王成松,直至2013年才敢向当地的村长诉说“想找到女儿”的心愿。台湾当地媒体还报道了王成松的寻亲诉求。

  香港大学一位历史系教授获悉后,转告了致力于“关爱老兵”公益项目的“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发起者孙春龙。老兵的多舛命运令孙春龙唏嘘,寻亲帖迅速出现在各大网站、微博、微信。海安县政务微博“@海安发布”以及当地警方也积极展开搜寻。2013年11月10日,海安雅周镇派出所从全县200多个同名者中,锁定王垛村2组的王秀兰最有可能是老人的女儿。

  王成松离开家那年,女儿王秀兰才2岁,后由三伯父抚养成人。如今年近七旬的她以为父亲早已过世,“逢年过节,家里还给爸爸敬香烧纸。”临上战场前,王成松掏出两块银元,托人“带给宝贝女儿”。这是父亲留给女儿的唯一记忆,如今依旧被王秀兰珍藏着。

  去年6月,王秀兰赶赴台湾与王成松相会。DNA亲子鉴定证明,两人亲子关系概率值达99.999%。“我要为你养老送终!”父女相认后,王秀兰期待着把父亲接回家安享晚年。

  今年4月1日,在两岸志愿者的一路陪同下,王秀兰终于将王成松接回,香港航空公司还为王成松一家提供了免费机票。

  “回家了,没想到家乡这么好……”在离家67年后,经由海峡两岸同胞接力相助,3日下午6时许,89岁的南通籍台湾老兵王成松,回到了海安县雅周镇王垛村。乡亲们闻讯而来嘘寒问暖,年近九旬的王成松看着陌生的村庄,老泪纵横。

  这些天,王成松享受着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还见到了特意前来探望的乡里乡亲,以及96岁的老战友王子寿。家人们已经帮他把在台湾要做的公证证明全部办妥了,就等清明后帮他在海安落户。

  “回到家,开心,再也不走了。”辗转漂泊大半生,在老人的含泪感慨中,依旧弥漫着浓浓乡音。(付 奇 吴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