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省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14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及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平稳发展态势。
一、农业农村经济形势
(一)全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
经国家统计局核定,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3490.6万吨,比上年增长1.98%。粮食面积8064.1万亩,增加22.9万亩,增长0.3%。亩产432.9公斤,增加7.2公斤,增长1.7%。
1、全省夏粮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全省夏粮总产1254.7万吨,比上年增58.9万吨,增长4.9%,全省夏粮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夏粮的稳定生产为全年生产打下了基础。夏粮面积3592.6万亩,比上年增12.8万亩,增长0.4%;其中小麦面积3239.9万亩,比上年增19.5万亩,增长0.6%;亩产358.2公斤,比上年增16.2公斤,增长4.7%;总产1160.4万吨,比上年增59.1万吨,增长5.4%。
高产典型再创新高,高邮市攻关田亩产达到693.2公斤,刷新了我省淮南地区的小麦高产记录。全省油菜面积597万亩,比去年减少22万亩;全省油菜总产110万吨左右,比去年减2.6%。
2、全省秋粮水稻减产,玉米恢复性增产。全省秋粮总产2235.9万吨,比上年增8.8万吨,增长1.4%。面积4471.5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增长0.2%。亩产500公斤,增0.8公斤,提高0.2%。其中水稻总产1912万吨,比上年减少10.3万吨,下降0.5%;水稻播种面积3407.5万亩,增加10.15万亩,增长0.27%;亩产561.1公斤,减产4.5公斤,下降0.8%。玉米总产238.97万吨,较上年增产26.9万吨,增长10.4%;面积654.2万亩,增加14.6万亩,增长2.3%,亩产365.3公斤,较上年增加26.9公斤,增长8%。
(二)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
2014年,受生猪产能过剩、禽流感疫情散发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江苏主要畜禽产品产量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全省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369.0万吨,较上年下降1.0%,降幅较2013年同期收窄了2.4个百分点;禽蛋产量194.6万吨,同比下降1.7%;牛奶产量60.7万吨,同比略增1.4%。
1、生猪生产稳中有增。春节后生猪市场整体低迷,市场肉类需求量下降,大量的生猪出栏导致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猪价大幅下跌,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不高。二季度末全省生猪存栏1573.4万头,同比减少0.9%。三季度起市场行情逐步回升,养殖户开始逐步增加补栏,三季度末生猪存栏1714.6万头,同比增长0.8%。四季度猪价“旺季不旺”,不少养殖户有意识控制了补栏量,年末生猪存栏1799.5万头,较三季度末增长5.0%,比上年同期略增0.7%,其中能繁母猪157.5万头,增长2.1%。全年生猪出栏和猪肉产量分别为3073.6万头、232.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0.8%和1.1%,出栏量连续第三年稳定在3000万头以上。全年生猪饲养量4873.1万头,较去年同期增加36.3万头,增长0.8%。其中生猪规模养殖场户均饲养量达1625.5头,同比增长9.0%。
养殖效益进入微利时代。全年猪粮比价除3、4月份跌破5:1,其余月份基本徘徊在5.5:1,波动幅度不大。虽然各月猪粮比均低于国家拟定6:1的盈亏平衡点,但由于江苏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较高,总体养殖成本较低,因此并未出现大面积亏损。根据8月中下旬对全省40个县(市、区)109户生猪规模养殖场户的调查,养殖户每出栏一头肥猪平均成本为12.7元/公斤(不含折旧及销售等费用),除3、4月份外,生猪平均收购价格均高于平均养殖成本。按全年生猪均价13.2元/公斤计算,生猪头均收益约55元,生猪养殖进入微利时代。饲养规模大、标准化水平高、养殖品种好的养殖场的竞争力与日俱增。
2、家禽业生产缓慢恢复。2014年春季过后,随着禽流感疫情影响逐步消退,禽类产品价格上涨,养殖户开始逐步恢复产能。全省全年家禽出栏75739.6万只,同比下降5.4%,其中活鸡61494.3万只,下降4.1%;禽肉产量125.4万吨,下降4.9%,其中鸡肉产量101.8万吨,下降3.7%;全年禽蛋产量194.6万吨,同比下降1.7%,其中鸡蛋166.1万吨,下降1.9%;年末家禽存栏31785.5万只,同比略增0.3%,其中活鸡26534.3万只,略增0.4%。家禽累计出栏量降幅逐季收窄,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及全年的出栏量降幅分别为13.5%、8.2%、6.3%和5.4%;家禽存栏量前三个季度降幅不断收窄,年末存栏由负转正,基本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
3、牛羊生产基本平稳。全省全年累计出栏牛17.6万头,增长1.8%;牛肉产量3.3万吨,增长2.4%;年末牛存栏30.6万头,增长0.6%,其中奶牛20.5万头,增长0.5%;牛奶产量60.7万吨,增长1.4%。累计出栏羊719.5万头,增长2.2%;羊肉产量8.0万吨,增长2.8%;年末羊存栏413.8万只,增长2.7%。
(三)渔业生产持续增长,高效设施渔业取得新进展。
全年水产品总产量518万吨,同比增长1.8%。其中,海洋捕捞55万吨,同比下降0.9%,淡水捕捞33万吨,下降1.2%左右,远洋渔业2.08万吨,同比增长55%,海水养殖94万吨,同比持平,淡水养殖335万吨,同比增长3%左右。水产品市场总体供需基本平衡,全省水产品供应数量充足,市场交易量增大,价格总体略有下降。
全省新增高效设施渔业面积超过30万亩,累计达260万亩,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3%左右。新增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3家、现代渔业精品园15家、现代渔业示范场28家、现代渔业示范村20个;新增渔业物联网技术运用面积10万亩左右;新增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47家。
(四)林业生态建设持续推进,林业产业提质增效。
全省造林绿化任务全面完成。2014年新增成片造林面积65.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2.2%。绿色村庄建设深入推进,新建绿化示范村1028个。强化湿地资源保护,全省恢复湿地6.4万亩,新增自然湿地保护面积166万亩,新申报国家湿地公园(试点)2处,新建省级湿地公园4处、湿地保护小区47个。扎实开展森林抚育试点示范,设置不同类型森林抚育成效监测点13个,完成森林抚育153万亩。新建全民义务植树基地47个、共1.6万亩,营建纪念林485个,全省参加义务植树近1000万人次,义务植树约3000万株。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新增省级公益林面积43.89万亩,全省重点公益林总面积达576.05万亩。森林防火现代化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省火灾预警、应急指挥和扑救处置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年共发生森林火灾29起,过火面积44.14公顷,受害面积5.11公顷,受害率为0.003‰,控制率0.18公顷/次,没有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故。加强林业病虫害防治。全省林业有害生物监测覆盖率92%,成灾率0.62%,防治率94.5%,无公害防治率85.1%。
林业产业持续发展。全省以木材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林产品经营及森林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进一步加大,2014年全省林业产值预计达3900亿元,同比上升8%。木材加工、林木种苗、特色林产品综合利用等传统产业优势明显,人造板、林木种苗的产量和产值全国领先。野生动植物产业持续发展,出口兰花、试验用猕猴和食蟹猴、西洋参等中药材数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新增国家森林公园1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森林旅游逐步发展为林业产业增长的新亮点。
(五)全省农民工总量略增,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列全国第五。
全省农民工总量1842.4万人,比上年增加20. 7万人,增长1.1%,其中本地农民工973.1万人,增长0.5%,外出农民工869.3万人,增长1.8%。外出农民工月收入水平3291元,比上年增长10.5%。
2014年,我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比上年增加1437元,增长10.6%,增幅高于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9个百分点,城乡收入由去年2.34:1缩小至2.3:1。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国平均水平多4470元,在各省市区中列沪浙京津之后,排名第五。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人均工资性收入7170元,比上年增加707元,增长10.9%。人均经营净收入5031元,比上年增加502元,增长11.1%。人均财产净收入472元,比上年增加32元,增长7.3%。人均转移净收入2286元,比上年增加196元,增长9.4%。
(六)水利建设总体进展顺利
1、水利基本建设项目进展情况
2014年实际下达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125.1亿元,其中落实中央投资27.2亿元,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安排34.8亿元、太湖治理专项资金安排3亿元,市县投资60.1亿元。
2014年全省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25亿元以上。一是节水供水重大项目持续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新一轮治淮入江水道及世行贷款重点平原洼地治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洪泽湖大堤加固、分淮入沂整治、川东港拓浚工程全面启动。太湖治理新沟河工程全面实施,新孟河工程具备可研批复条件。长江治理新济洲河段、老海坝节点等河道整治工程加快建设。二是沿海及黄河故道地区水利项目按计划推进。泰州引江河二期工程进展顺利,与通榆河南延配套的三仓河、通吕运河等输水支线工程基本完成,沿海平原水库、海堤加固等工程有序推进。黄河故道中泓贯通徐州境内河道土方工程基本完成,淮安、宿迁、盐城境内工程全面启动。三是以中小河流为重点的区域治理进度超前。国家批复实施的277项工程项目,已完成233项。国家规划内114座水闸已批复实施69座、完工47座。32处大型灌排泵站改造项目全部批复实施,已完工18项。重点区域治理、水资源水环境、城市防洪及各市县自办项目稳步推进,初步统计,全省全社会水利建设投资完成投资400亿元以上。全省水利防灾减灾能力、水资源配置与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有效促进了河湖连通,改善了河湖水环境质量,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
2、农村水利项目进展情况
2014年全省农村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07亿元。共完成土石方6.0亿立方米,修建小沟以上建筑物6.3万座,新建和改造灌排泵站 4030座,修建防渗渠道5849公里,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5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99万亩,建设旱涝保收田面积100万亩,发展旱改水2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 175平方公里。一是投入省级农村河道疏浚专项资金9.9亿元,疏浚农村河道土方1.56亿立方米,超额完成了年度计划任务。二是计划投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15亿元,完成30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目前已完成投资13.5亿元,占计划任务的90%。三是投入中小河流重点县工程建设资金7亿元,完成了10个县(市、区)中小河流重点县年度项目。四是投入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建设资金27.53亿元,完成75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年度项目。五是投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资金8.07亿元,完成15个大型灌区、8个中型灌区节水改造任务。六是投入规模化节水、千亿斤粮食项目建设资金2.47亿元,完成5个规模化高效节水项目、18个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七是投入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资金0.75亿元,完成了15个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八是计划投入农村小型桥梁工程建设资金9.4亿元,完成6000座农村桥梁改造任务。目前已完成投资8.9亿元,占计划任务的95%。
(七)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提高。
1、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蓬勃发展,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近年来,我省积极支持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促进其成为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规模生产的重要力量。目前,全省专业大户23.5万个,经认定的家庭农场1.58万家。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共经营土地1532万亩,已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形式。据调查,全省家庭农场平均规模在110亩左右,其中种植业家庭农场以100-300亩为主。家庭农场盈利能力明显高于普通农户,大部分可达到与城镇居民大体相当的收入水平。
2、农民合作社服务效应明显,成为带动成员对接市场的中坚力量。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点。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6.9万家,成员数975万个,入社农户比例67.5%,社均成员数141个。其中,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0家,列入农业部首批示范社名录824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提升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了竞争能力。
3、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导力量。目前,全省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5645家。其中,国家级61家;销售额过百亿元的企业14家,涌现出“雨润”、“维维”、“恒顺”、“中洋”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07家,85%的企业建有自己的科研机构,95%的企业拥有固定生产基地,近三分之二的企业有自建基地。
4、农村土地流转健康有序推进。我省农村耕地总面积达6906.5万亩,家庭承包耕地面积5104.1万亩,家庭承包农户1288.4万户,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率达98.4%。截12月底,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461万亩,约占农户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48%,其中,农户间自主流转面积比重45%,通过村组和乡镇中介组织流转面积比重达55%;转包、出租和股份合作流转方式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31.5%、35.1%和22.7%。今年以来,通过村组和乡镇中介组织流转土地面积471.7万亩,按流转主体分,流向专业大户216.1万亩、家庭农场90万亩、农民合作社96.6万亩、农业企业69万亩,分别占总数的45.8%、19.1%、20.5%和14.6%;按流转规模分,面积在100—300亩的有171.3万亩、在300—1000亩的有156.7万亩、在1000亩以上的有107.3万亩,分别占总数的36.3%、33.2%和22.7%。
二、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情况看,家庭农场存在租期稳定难、融资难等问题,不利于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农民合作社数量发展较快,但规范化程度有待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品牌影响力不够等问题。二是从各地发展情况看,一些地方违背农民意愿,盲目推进土地流转;一些地方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重数量、轻质量,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不善;个别地方热衷于引进工商企业长时间、大面积租种农民承包地,与农民争地争利,非粮化、非农化倾向突出。三是从利益联结情况看,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联结机制尚不完善。一些专业合作社老板股份占大头,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不少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关系停留在发放土地租金和劳动报酬上,产销衔接关系不稳定等。四是从扶持政策配套情况看,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政策体系尚不健全。财政扶持不平衡,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主要集中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以粮食生产为主业的家庭农场缺乏专门扶持,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等投入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缺乏抵押物,贷款融资困难;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富民合作社资产经营性收入综合税率超过20%,普遍反映税负较重;受用地政策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少晾晒场地、农机机库等。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创业制约因素突出。
一是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仍将长期存在。据测算,目前全省2633万农村劳动力中,除去已转移的1843万和农业生产所需的600万劳动力外,还有约200万需要转移。同时,全省每年还将有60万左右新成长农村劳动力需要就业。二是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性别、年龄、文化、技能等方面与企业需求错位。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全省滞留农业的农村劳动力中,36-60岁的占82.2%,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92.3%,没有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87.4%。而从企业需求来看,仅有7.7%的岗位要求36岁以上,27.1%的岗位要求初中以下文化,64.7%的岗位对技能有要求。农村劳动力供求双方明显不匹配,困难群体“就业难”和部分企业“招工难”仍将在较长时期内并存。三是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依然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偏低,与大型企业用工要求不符。小城镇规模小、布局散,工业化发展程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有限。
三、2015年工作思路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将为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奠定坚实基础。总体上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
1、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突出抓好治淮工程、南水北调、治太工程、沿海水利重点水利工程,积极推进“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农村安全饮水、灌区节水改造等重点项目的实施,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进一步夯实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气象监测网络建设,健全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强化政策落实,稳定发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一是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推广力度,加强小麦、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努力实现增产增收。二是抓好高产增效创建工作。把提高单产作为粮食生产的主攻目标,继续实施粮食丰产增收科技行动,落实高产增效创建各项任务和措施。三是继续增加设施园艺、规模养殖和高效渔业规模,搞好菜篮子生产,提高农民农业经营效益。四是密切关注气象、水情变化,及时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进一步完善抗灾减灾预案,搞好救灾物资储备,落实防范措施。
3、多策并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一是要突出抓好促进农民创业就业,把创业带动作为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把转移就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基础。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三是继续抓好低收入农户增收,加快经济薄弱地区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步伐。
4、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强分类指导,坚持示范引领,在坚持农民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探索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四种模式”共同发展之路,努力实现土地产出、农业效益、农民收入三个“最大化”,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5、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农田林网建设和林带改造,加快绿色村庄建设步伐。大力开展湿地保护建设,扩大自然湿地保护面积。强化农田生态保育,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扩大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优化配置工程、植物和耕作措施,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建设美丽乡村。
6、提高农业科技创新驱动能力,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一是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二是突出科技创新重点。围绕种子产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继续大力实施农业“三新”工程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四是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大力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实用人才,加大职业农民培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