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拟推荐国土资源部201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项目内容公示
16.05.2016 18:02
本文来源: 国土资源厅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16〕2号 )的要求,现将江苏国土资源厅拟推荐国土资源部201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项目的基本情况、推荐单位意见、项目简介、客观评价和主要知识产权目录等内容进行公示如下,自公示之日起10日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公示项目有异议的,以真实身份向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科技与外事处提出书面意见,来信请寄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科技与外事处(地址:南京市水西门大街58号,邮编:210017,电话:025-86599821,联系人:姜耀宇)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域)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1 、项目基本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主要完成人:王光亚、于军、武健强、龚绪龙、吴曙亮、梅芹芹、陈明珠、曹瑞祥、杨磊、李伟、冯金顺、单卫华 技术评价时间: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以北)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2012年9月7日;《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2012年1月15日 成果登记时间及登记号: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以北)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2014年11月27日,登记号:20150032。《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2013年12月5日,登记号:20140037 2 、推荐单位意见 项目查明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域)环境地质条件,在系统研究前人研究成果、特别是地面及地层变形的长期监测成果的基础上,对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①研究了在地下水超采/限采/禁采条件下,不同层位土层压缩/回弹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对地面沉降/抬升贡献规律,论述了地面沉降减缓甚至抬升的科学意义,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管控和地面沉降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②提出了地裂缝发育扩展时空演变规律的新论断,研究了地裂缝的拉张、剪切的联合力学成因机制,指出在人类活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地裂缝活化成灾的风险,直接指导防灾减灾工作,为城镇发展规划及重要工程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③系统研究了江、海岸带的侵蚀、淤积规律及现状,并对滩涂资源、深水航道及港口资源进行了评价,为岸线资源及滩涂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地学依据;④建立了第四纪沉积模式和第四纪地层结构模型,研究了浅部地层的工程地质岩(层)组特性,并进行了工程地质区划分,直接服务于地方城镇及基础设施规划建设;⑤对含水层水文地质结构与水文地质分区进行了系统研究,构建了含水系统结构模型,并分析了含水层“天窗”现象,以及工作区咸淡水形成演化及淡水咸化规律。论述了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及地下水水质特征,并研究了包气带的防污性能。 该项目符合201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相关政策规定和评审条件,同意推荐该项目申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3 、项目简介 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域)是我国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在快速经济发展及城市化的过程中,人地矛盾十分突出。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在提供清洁优质水源的同时,由于过度的索取,产生了水资源的衰竭,同时也导致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淡水咸化、水质恶化的严重后果;对长江岸线资源及海岸滩涂的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在打破了原有的冲淤平衡的同时,导致了新的江岸坍塌等灾害。研究成果在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行政管理工作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城镇发展规划、岸线及滩涂资源合理规划利用等方面提供了科学支撑,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保障,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发表论文44篇,其中SCI论文5篇。 4 、客观评价和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1)中国地质调查局验收意见一 ①在充分收集了以往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以北)第四纪地质、水工环地质补充调查,获得了翔实的野外原始资料,报告编写依据充分,基础扎实;②进行了区域第四纪地层和沉积相的划分,研究了第四纪沉积环境时空演变特征,建立了基岩构造、第四纪地层结构、含水层结构模型,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面沉降的发生机理分析提供了依据;③通过10横9纵水文地质剖面,进行了水文地质结构分区,探讨了工作区咸淡水形成演化及淡水咸化原因,提出了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的建议;④基本查明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较详细论述了膨胀土、软土及易液化砂土等不良土体的发育分布特征,工程地质分区依据充分,可作为工程建设和规划的参考依据;⑤从活动性断裂分布及特征、地热异常、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特征、震源机制解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等方面对工作区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和分区,结论可信;⑥基本查明了区域地面沉降发育、分布特征及危害,深入研究了其形成条件和机制,建立了地面沉降Verhulst预测模型,并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地面沉降防治对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⑦基本查明沿江沿海港口、滩涂资源分布特征以及沿江沿海侵蚀、淤积和岸线变迁特征,评价了江海岸带稳定性,分析了滩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前景,为实施沿江沿海工农业建设规划、港口、滩涂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职称。评审专家认为“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以北)环境地质综合调查评价”项目成果可为地区发展建设规划、资源开发、保障人居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2)中国地质调查局验收意见二 ①进一步优化完善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调整了GPS监测网布局,加强了对重要沉降区的控制,建立了本地区的观测参考基准,升级了监测点技术标准;新增260公里水准测量路线并实施一等水准测量,提升了区域地面沉降的监测能力,推动了地面沉降点线面集成监测的方法体系建设。达到了项目预期目的;②实施了多尺度、多方法的地面沉降监测。以GPS进行区域控制,基岩标分层标进行关键点控制,长距离水准测量进行线控制,以InSAR测量来补充对面上的精细刻画。总结了多年地面沉降GPS测量经验,制定适合本地区的GPS监测地面沉降技术方案,明确了对观测设备、观测方法、数据解算的技术要求,提高了地面沉降观测精度;③全面总结了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控制成效。通过对2000年至2005年间各市地下水开采量、开采井数据的分析,评价了“禁采”深层地下水对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的控制效果,揭示了苏锡常地区地质环境改善过程中表现出的地区差异特征,为下一步政府部门制定地面沉降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④研究了不同概率条件下的地面沉降和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经济共同作用下的灾害危害性,开展了地面沉降风险评价,及时对潜在的灾害风险进行预警,为各地政府采取规避措施提供决策依据;⑤开展了锡西澄南地区地面沉降风险管理示范性研究。通过把本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与京沪高速铁路的地质安全性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完整展示了地面沉降的风险“识别—评价—处置”全过程,提出了“水—土”一体化管理、动态规划的建议,为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分析控制提供了范例。评审专家认为“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与风险管理”项目成果可以为政府实施区地面沉降防控、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 (3)科技查新报告 ①首次系统研究第四纪沉积模式及地层结构、地下水系统的水质演化规律、淡水咸化机理,评价全新世地层的工程地质层特性; ②首次研究了地下水长期超采/限采/禁采条件下,地层结构性压缩/回弹特征及其对地面沉降/抬升贡献的时空演化规律; ③首次提出了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基岩潜山型地裂缝发育扩展的拉张——剪切联合力学成因机制; ④首次基于江海岸线稳定性评价提出岸线资源及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建议。 (4)国际、国内学术界评价 项目部分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工程地质国际顶级刊物《Engineering Geology》及环境地质顶级刊物《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上发表;部分成果在中文刊物《自然科学进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 二、 国土资源“四全”服务模式创新研究 1 、项目基本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 无锡市国土资源学会 南京大学 河海大学 主要完成人: 吴春林、黄贤金、杨武亮、陈艳、包军、黄建春、李安国 赵小风、杨德明、姚云峰、王 鹏、常欣、田红保、董星星 技术评价时间: 2014年1月20日 成果登记时间及登记号: 2015年11月25日;登记号 20160015 2 、推荐单位意见 “国土资源‘四全’服务模式创新研究”项目从公共服务价值链的视角凝练了无锡国土“四全”服务模式的科学内涵、建设目标和管理架构,揭示了“四全”服务的价值链运行机制,总结了“四全”服务模式在提升行政服务效能和应用推广方面取得的社会经济效应。 项目的创新性在于:在理论上,首次创建了“四全”服务价值链体系,揭示了“四全”服务价值链的运行机制,系统构建了“四全”服务价值链管理体系。在机制上,创造性的构建基于服务价值链的国土业务大流程框架;扁平化组织架构重构了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开创性的构建了“大法规”、“大监察”机制;结合大数据和互联网,创建了基于信息增值的“四全”服务信息价值链,系统构建了用地开发利用全程监管体系和信息化监管机制。在技术上,创建了国土资源数据标准体系,首次构建了全过程、全业务的国土资源信息平台和跨平台、跨网络、跨语言的空间信息共享服务模式。在应用推广上,率先制定并实施了《国土“四全”服务标准化实务手册》和《国土“四全”服务窗口公共服务规范》技术规范,实现了“四全”服务模式的规范应用与推广,也为我国其他地区和公共管理部门的行政服务提供了有益借鉴。 该项目符合201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相关政策规定和评审条件,同意推荐该项目申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一等奖。 3 、项目简介: 无锡国土资源“四全”服务模式,是“全流程优化审批、全区域便民服务、全业务网上办理、全节点效能监管”的简称。全流程优化审批,是依法依规将用地预审、用地报批、土地供应、土地登记等相对独立的审批服务流程,优化整合成精简、畅通、信息共享的审批大流程。全区域便民服务,是改革传统接件模式,打造75个标准化国土资源服务窗口,实现全城通接通办。全业务网上办理,是将“批、供、用、补、查”和“登记”等行政事项全部实现网上运行。全节点效能监管,是对业务办理全过程进行实时电子监管,有效规范行政行为。本项目以提升治理现代化能力为前提,以构建公共服务价值链为核心,以坚守法律底线下的流程再造为主要内容,以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为落脚点,构建了无锡国土“四全”服务价值链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实施平台,为深化国土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提升治理现代化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项目形成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6篇(CSSCI论文4篇),共被CSSCI引用34次。 4 、客观评价: (一)专家组验收意见 2014年1月20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组织专家组,对无锡市国土资源“四全”服务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进行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汇报,审阅了相关文档,观看了系统演示,经质询与讨论,形成以下验收意见: 1、项目提交的材料完整,成果齐全,符合验收要求。 2、项目以便民利民为目标,从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国土资源管理全业务,设计了“四全”服务模式框架,构建了从用地报批、土地供应到土地登记的审批大流程,提出了国土业务“四全”服务模式,制定了相应的配套制度,实现了全流程优化审批,全区域便民服务,全业务网上办理,全节点效能监管,达到了预期目标。 3、项目利用工作流、GIS、数据挖掘、Web服务等技术,构建了国土业务及数据流的关联共享机制,建成了“四全”服务平台,实现了国土业务融通、数据互通、区域联通、监管贯通,为国土资源监测监管、宏观调控分析、辅助决策支持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平台支撑。项目设计思路正确,技术路线合理。 综上所述,该项目所提供的成果符合合同要求,在国土资源服务模式和便民服务、业务融通及数据关联共享方面有创新,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专家组一致同意通过验收。 (二)专家组评审意见 2016年3月11日,江苏省国土资源厅在南京组织有关专家(名单附后)对《国土资源“四全”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专家组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成果及资料,经质询和讨论,形成评审意见如下: 一、该成果系统梳理、凝炼了无锡国土“四全”服务模式的创新内涵、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管理体系,揭示了“四全”服务模式在实践国土管理领域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探索性意义。 二、该成果以公共服务价值链为理论支撑,深刻剖析了无锡国土“四全”服务模式在业务流程再造、行政职能转变、信息增值利用和机制创新四个方面的价值链活动,深入地阐述了无锡国土“四全”服务价值链的运行机制,为更为科学地认知无锡国土“四全”模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三、该成果对无锡国土“四全”服务模式实施前后的国土管理绩效及服务效应进行了比较研究,全面地分析了“四全”服务的实施成效、经济社会效益、社会感知和响应,为深化国土管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积极借鉴。 综上所述,该成果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基于国土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构建了符合“四全”服务模式的“战略—运作—支持”公共服务价值链管理体系,富有创新,成果处于国内同类研究领先水平,为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和公共服务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三)项目成果查新、查收查引意见 从江苏省科技查新中心(国家一级科技查新咨询单位)查新报告(编号:201532B2508115)有关文献检索结果显示,本委托项目提出了“全流程优化审批、全区域便民服务、全业务网上办理、全节点效能监管”的“四全”服务的科学内涵未见述及;构建了基于公共服务价值链的“四全”服务模式未见述及;“四全”服务信息平台和“四全”服务标准化规范未见述及。 由查新报告可知,本项目科学界定了“四全”服务模式的内涵,首次创建了“四全”服务模式的服务价值链,深化了公共服务价值链的内容;首次实现了报批库、供地库和发证库“三库”互联互通,创造性的构建国土业务大流程框架;异地接件实现全区域融合、全窗口统办;集成IRP和EA方法,创立了国土资源数据标准体系;首次构建了全过程、全业务的国土资源信息平台和跨平台、跨网络、跨语言的空间信息共享服务模式;开创性构建了用地开发利用全程监管体系和信息监管机制;率先在全国制定并实施了《国土“四全”服务窗口公共服务规范》和《国土“四全”服务标准化实务手册》技术规范。可见,本研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在同类研究中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得到学术界认可,并发表论文6篇。根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引文检索报告(2016110476)显示,项目组发表的相关论文中有4篇被CSSCI数据库收录,共被引用34次,他引33次。 (四)地方政府评价 无锡市国土资源局获得无锡市文明委授予的2010-2012年度无锡市“文明行业”、市委市政府授予的2011-2012年度无锡市创建“两型”机关示范单位和2013年度市级机关作风建设和绩效管理“二十佳单位”、市纪检委授予的2013年度无锡市反腐倡廉建设创新成果二等奖,以及国土资源部授予的2013年度“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等荣誉称号。此外,“四全”服务平台也被评为2013年度无锡市“信息化示范项目”;《无锡市国土资源“一张图”综合监管平台》荣获2014年度江苏省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奖一等奖;《国土资源“四全”服务地理信息云平台建设》项目获2015年度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无锡市国土资源“四全”服务模式研究与应用》项目获2015年度江苏省国土资源科技创新一等奖。 三、江苏省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研究与应用 1 、项目的基本情况 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市国土资源局 主要完成人:鄂建、陈光、朱明君、杨露梅、魏永耀、方强、毛磊、周荣根、吴澄宇、高立 技术评价时间:2013年8月26日 成果登记时间及登记号: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2015年12月29日,登记号20160075 2 、推荐单位意见 该项目用3年时间,系统开展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资源的勘查评价、现状调查、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规划编制、管理政策研究和科普宣传工作。项目从资源保障、合理开发、环境保护、高效管理等方面为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了全方位的科学依据,多项成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基础支撑,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该项目符合2016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励相关政策规定和评审条件,同意推荐该项目申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 3 、项目简介 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是江苏省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项目,在全省具有示范作用。项目根据南京市实际,系统的开展了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开发利用调查及示范工程研究、开发利用动态监测网建设、数据库建设及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开发利用规划编制和开发利用管理政策研究六个方面的工作,从资源保障、合理开发、环境保护、高效管理等方面为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具体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 ⑴项目对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赋存条件、开发利用条件和资源量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调查评价,编制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报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南京市浅层地温能的开发利用方式适宜性进行了分区,为评价浅层地温能资源量、制定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科学计算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资源量,评价了浅层地温能的资源潜力,并进行了节能减排效益分析,为浅层地温能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为南京市改善能源结构,实现节能减排战略、推进绿色城市建设指明了新的方向。 ⑵系统的开展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从经济社会发展、建筑能耗、气候条件、地质条件、技术条件、市场需求与政策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相关条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有代表性的12处开发利用示范工程进行了深入研究。编制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现状调查与示范工程研究报告》,全面总结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的先进经验和存在问题,为进一步规范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⑶采用物联网技术,运用光纤温度传感和电阻温度传感两种技术方法实现温度数据的采集,利用GPRS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建立了浅层地温能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影响监测网络,完成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管理系统研发,实现了与国土资源“一张图”基础数据服务平台的融合,为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监管提供了高效平台。编制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动态监测网建设报告》、《南京市浅层地温(热)能开发利用工程地质环境动态监测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和《浅层地温能数据库建设及信息管理系统研发报告》,出台了《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为下一步规范和完善监测网络创造了条件。 ⑷在总结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资源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14-2020年)》,对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进行了全面部署。 ⑸针对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准入、建设、运营、信息等方面的管理建议,起草了《关于促进南京市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建议稿)》、《南京市浅层地温能资源管理办法(建议稿)》和《南京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方案(修订建议稿)》。 ⑹针对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社会响应不足的现状,制作了《浅层地温能开发与环境保护》科普作品,进行广泛宣传,提高了社会认知度。 4 、客观评价和主要知识产权目录 ⑴客观评价 评审专家组:认为项目成果依据充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在全面完成调查评价成果的基础上,对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利用监测、场地勘察设计以及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产生的地质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对代表性的开发利用工程进行了全面研究,为同类工程开发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完成了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监测网建设,技术理念先进,编制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编制的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规划在国内同类规划中居领先水平; ⑵主要知识产权目录授权项目名称 | 知识产权类别 | 国(区)别 | 授权号 |
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地质环境监测规范 | 国家行业标准 | 1.中国 | DB 3201/T 255—2015 |
2016年5月11日
本文来源: 国土资源厅
16.05.2016 18:02
观点丨泰兴市检察官:室外空调安装员坠亡,谁之责?
自刑法修正案(六)将重大责任事故罪犯罪主体放宽到从检察院
镇江市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两块钱的“小案”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检察院
苏州市吴江区检察院编印“错题本”指导规范办案
“大家看一下,检察院
多向配合 凝聚合力 灌南县检察院与海警局探索海洋保护新路径
为进一步深化检警协作配合,共同守护海洋生态环境,检察院
误入歧途的人生如何回到正轨?沭阳县检察官倾情守护“金色花”开
误入歧途的人生
如何回到正轨?
“金色检察院
常州市武进区检察院爱心“中转站”照亮失足少年前行路
(点击图片查看视频)检察院
南通开发区检察官:您的“养老钱” 我们来守护
高额的利息回报,检察院
连云港市赣榆区检察院研发大数据监督模型应对骗保监管难题
“检察机关通过监督模型发现并移交了170余人骗取医检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