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常州市水稻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08.04.2016  16:31
        2016年是“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之年。各地要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紧紧围绕“提质增效转方式、稳粮增收可持续”的工作主线,突出“稳产能、调结构、转方式、增效益”的主攻方向,以常州现代农业“1185”工程规划为引领,稳定和优化水稻种植面积;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总要求,以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为平台,强化科技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准绳,创新服务举措,大力推进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因地制宜推进种植结构转型升级,实现水稻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更加注重优化水稻种植布局。一是在水稻产业布局规划上,要按照全市“1185”工程规划的要求,严格遵守耕地红线,到2020年,水稻种植面积力争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以水稻田生态补偿政策落实为抓手,坚持集中连片原则,重点打造金-溧水稻生产集中带、新北西部水稻集中区、武进南部水稻集中区、溧阳东部水稻集中区和天宁水稻集中片,构成“一带三区一片”的优质稻米产业格局。二是在稻麦周年茬口布局上,要大力推广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模式与栽培技术,来解决水稻迟收、小麦晚播的两熟矛盾越演越烈,秋收秋种季节越来越紧的老大难问题,重点做好相关技术培训与指导工作,切实解决机械化栽培条件下水稻迟收、小麦晚播的茬口矛盾,稻麦接茬时秸秆还田整地质量不高、影响播栽质量与全苗发苗的问题,实现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的协调统一。三是在育秧布局上,要认真总结近几年水稻集中育供秧基地项目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规划与方案,根据科学布局、规模适度的原则,以农机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等为主体,及早制定今年水稻集中育供秧方案,新建一批高标准育供秧基地,努力提升水稻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水平。
        (二)更加注重推广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根据2016年全市水稻品种利用意见:早熟晚粳主推武运粳23号、搭配武运粳30号、武运粳31号。各地重点要围绕打造常州大米品牌、全面提升常州大米品质,大力推广优质食味品种,同时推进水稻主产镇一主一辅、一村一品的品种布局,坚决杜绝“多品种与多种栽培方式插花”等不科学的布局。要突出因种栽培,对于6月10日前播种的机插稻或6月20日前播种的直播稻可选用熟期较迟的品种;6月10日后播种的机插稻或6月20日后播种的直播稻建议选用熟期较早的品种。同时,应根据所选品种的分蘖力强弱、穗型大小、生育进程等特性,采取科学合理的栽培措施,如基本苗控制、穗肥运筹等,最大程度发挥品种的产量潜力。同时,各辖市区要切实做好水稻品种展示与示范工作,积极引进一些有苗头性的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新品种,并开展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与创新,进一步增强我市水稻新品种更新能力和储备水平。
        (三)更加注重推广专业化培育壮秧技术。壮秧是水稻高产的基础,壮秧的两个量化指标,一是适龄,二是保持叶蘖基本同伸。各地要加强育秧技术培训指导,规范集中育秧技术操作规程,培育适龄壮秧。各地应以水稻在最适温度范围内能够安全齐穗、灌浆结实和适时收获为原则,结合品种类型、种植方式,坚持适期播种。现有机插技术条件下,适宜秧龄一般为叶龄3-4叶,15-20天。一般超过4叶,秧龄越大,秧苗素质越差,尤其是成苗率和单位面积成苗数急剧下降。因此,要根据前茬小麦收获期,耕整地的农时时间,以及插秧机的作业量,按15-20天秧龄,分批确定播种期,杜绝使用超龄秧机插。各地要结合高产创建和机插秧集中育秧为抓手,建设一批永久性、高标准的商品化集中育供秧基地,切实解决家家户户分散育秧难、难以育壮秧等问题。要大力推广微喷灌、基质代替营养土、机械精量播种、硬地硬盘育秧、叠盘暗化催芽等成套育秧技术,严把技术关口,切实规避和化解水稻育秧技术风险,不断提高秧苗素质。
        (四)更加注重推广水稻机械化精确定量大田栽培技术。一是整地与栽插环节。机插稻整地要求同一田块高低差异不超过3cm,整田后沉实2~3天插秧,移栽期控制在6月10日~20日。每亩插足1.8万穴左右,每穴插3-5苗,基本苗控制在每亩6~8万。这是确保大面积水稻足穗、大穗的关键性措施之一。二是抓好水份调控环节。要坚持薄水栽插,浅水护苗、活水促蘖、适时搁田、薄水孕穗扬花、灌浆结实期间间歇灌溉等水浆管理方法,合理促控群体。秸秆还田田块要适时脱水露田,做到水、肥、气三者协调,促使秧苗早发,当群体茎蘖数达到预计穗数80%(70%-90%)左右时开始自然断水落干搁田,遵循“早、轻、多”原则,既要抑制无效分蘖的大量发生(高峰苗数控制在适宜穗数1.4~1.5倍),又要控制基部节间伸长,提高群体质量,增强群体抗倒伏能力。三是抓好肥料运筹环节。根据精确定量栽培原理及机插小苗群体分蘖发生与生长特点,精确计算总用氮量及前后期运筹比例,并注意N、P、K平衡施用。按照亩产650公斤左右的产量指标,一生总纯氮18~20公斤左右,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控制在5:5~6:4,前茬作物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基蘖肥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穗肥在中期叶色褪淡后于倒4叶、倒2叶施入;并注意增施钾肥。四是抓好麦秸机械还田配套技术环节。在收获小麦时,将秸秆用联合收割机距离田面10厘米左右收割麦,同时开动切碎机械,按5-10厘米左右长度切断麦秸并均匀分散于田面后灌浅水层,均匀撒施基肥后实施麦草带水浅旋还田,确保旋耕后田面露草量以每平方尺竖立的碎草在10根之内为宜。
        (五)更加注重强化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各地要以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严格按照部省水稻高产创建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水稻生产实际,科学制定创建技术方案,要按照“两控两减两基本”(直播稻面积和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用量总量减少,秸秆、畜禽粪便基本资源化利用)的要求,以精确定量栽培为核心,合理品种搭配和茬口衔接,集成示范水稻毯苗机插、因地因苗施肥、精准诊断用药等技术,大幅提高肥料、农药利用率,降低肥料和农药用量,节省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强化专家挂片指导服务,充分发挥各级专家在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中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作用,做到有辖市区技术专家挂方,镇技术骨干蹲点的定人定位要求,及早抓好实施人员和大户的宣传培训工作。要按照“五有五统一”要求,大力培植专业化服务组织,推进“一推四普及”关键措施的到位率。每个万亩示范片都要建立3个以上专业化服务组织,建立专业化服务组织服务档案,加强跟踪管理,规范服务标准,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六)更加注重示范推广稻田立体种养、水稻+N结合等模式。常州地处太湖稻区,温光水土等农业资源丰富,发展稻田生态立体种养有较好的基础,也有多年的生产经验,各地农业部门要在技术、经验和市场需求具备基础上,宣传和指导农民借鉴金坛指前镇建春村万芙军家庭农场的“千斤粮、百斤蟹、利润翻六番”稻田养蟹模式和溧阳埭头镇何家桥村的稻鸭共作模式生产经验和思路,整合种植和养殖技术力量,指导农民因地制宜地试点推进稻鸭共作、稻鱼共作、稻蟹共作、稻虾共作等稻田生态立体种养模式,打造一批稻田种养结合技术典型。。要大力推进优质稻米生产,适应市场需求,加快筛选出农民普遍认可的高产、优质、适口性突出的水稻新品种,加大优良食味品种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稻米生产,通过优质优价,提高种植效益。
        (七)更加注重探索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根据省推广总站的要求,积极推行“三点”工作法,大力推进“首席专家指点、技术干部挂点、业务团队建点”的“三点”工作法,全面提高全市农技推广的服务水平和业务素质。强化“新媒体”技术宣传。各地要广泛运用网络、微信、农技“12316”和农务通等新媒体,将水稻生育期间的天气信息、苗情信息、生产技术意见等第一时间传递至新型经营主体,切实提高因时、因地、因苗技术指导到位率,尤其是要加强防灾减灾应变技术的宣传。深入推进技术靶向服务。在做好大面积生产技术服务指导的同时,各乡镇农业部门要针对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发展的实际,突出加强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指导,建立规模经营主体信息数据库,全面准确掌握种植规模、种植类型、品种、生产条件、技术需求和市场信息等,根据基础信息实行定向服务,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和规模经营效益。加强典型模式示范。鼓励引导农技人员、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领建、创建水稻转型升级典型示范方,真正做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同时,在生育关键时期,组织不同层次现场观摩,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增产增收。
       
作者:时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