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妻子不离不弃 30年如一日照顾瘫痪丈夫
陈文龙和妻子周爱娣。 何旭耘摄
他,今年60岁,年长她4岁。30年前,他从高处摔下瘫痪在床。30年来,她悉心照料,不离不弃,连医生都说“能将长期瘫痪在床的病人护理得这么好,难得!”。
他叫陈文龙,她叫周爱娣,他们家住在滨江新区兴阳社区同盛花苑。
婚后四年 丈夫遇事故瘫痪
陈文龙原是一名瓦工,家住滨江新区小桥村八组。34年前,他和邻村姑娘周爱娣牵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婚后不久,女儿出生。结婚时,他们家还是茅草房,屋内是烂泥地,但勤快的周爱娣总是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两人省吃俭用,不久,手头有了点小积蓄。婚后第三年,夫妻俩将房子翻成两间五架梁平房。
然而,甜美的日子太短暂,一场变故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1986年,陈文龙在帮人家盖房子时,从高处摔下。当时,陈文龙上有老父,下有幼女,周爱娣听到这个消息,心都碎了。手术治疗后,陈文龙下半身依然毫无知觉,医生说有可能一辈子躺在床上。陈文龙非常苦闷,“我还年轻,身体就这样废了,这日子可怎么过?”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周爱娣常常悄悄地流泪,但在丈夫面前,她总是打起精神,她对丈夫说“还有我呢”。
春春年华 化成30年的坚守
家庭的重担一下子落到周爱娣一个人身上,她既要照顾丈夫,为他擦洗身子、梳头洗脸、端屎端尿,还要照顾年幼的女儿、公公,种田忙家务,里里外外忙个不停。
柴米油盐,一个家总有不少开销。周爱娣将女儿托付给亲戚,自己经常外出做小工贴补家用。每天早上四五点钟,她便起床做早饭,然后帮助丈夫洗漱、吃早饭。出门干活时,周爱娣便将电饭锅放在丈夫床前,把米淘好加好水。丈夫中午便侧着上半身自己烧粥,就些自家的腌菜当午饭。晚上收工后,周爱娣要先忙田里的活,然后回家做晚饭,吃完饭再给丈夫擦洗身子、洗衣服,晚上将近11点才休息。
有几次,周爱娣晚上回家,看到丈夫中午没吃午饭,才得知中午停电没法烧吃的,丈夫只好饿肚子。闻听此话,周爱娣抱着丈夫哭了。遇到雨天不出工,周爱娣便待在家做饭给丈夫吃。周爱娣平时很少买荤菜,偶尔买些,她总是留给丈夫和女儿。因为没有钱做手术,陈文龙当年手术时的钢板至今仍留在体内,晚上睡觉睡不踏实,周爱娣每晚总要醒几次,看看丈夫的情况。
周爱娣年轻时,有好心人见她每天操劳,便劝她:“你才20多岁,趁着年轻,不如找个好点的人家。”但周爱娣并不心动,她说:“他也是为了赚钱养家才摔伤的,我不能丢下他不管。”娘家人“你现在就是他唯一的依靠”这句话也让她更坚定了照顾丈夫的决心。两家亲戚也不时接济他们,帮她照顾女儿,让她有更多时间照顾丈夫。
虽然日子过得艰难,但周爱娣从没有半点怨言。2004年,周爱娣咬咬牙,用家里的一点积蓄,再加上村里给的8000元建房补贴,再向亲戚借了些钱,张罗着翻房子,为了省钱,她用柔弱的肩膀一担担地挑土,垫高地基,还帮着做小工,终于翻建成一层半的九架梁房屋。
护理长期瘫痪的病人,需要的是耐心和细心。周爱娣自学了不少护理知识。平时,家中长期准备了双氧水、绵白糖、消炎药、胃药和各种卫生用品。丈夫哪里不舒服,她总是想得周到。丈夫行动不便,她将医生请上门,请医生帮助查看丈夫的身体情况。
前两年,陈文龙家拆迁搬进了同盛花苑,周爱娣把朝南的一个大房间留给丈夫。走进陈文龙的房间,看不到一丝杂乱的东西,也闻不到一丝异味。“要不是她,我可能早就不在了。”说起妻子这些年的付出,陈文龙眼里闪着泪花。
今年3月,滨江新区兴阳社区和市人民医院联合举办义诊活动。社区干部请人民医院医生上门给陈文龙诊疗。医生陈阳来到他家,看到陈文龙的身体情况,陈阳说:“能够将长期瘫痪在床的病人护理得这么好,不简单。”
身体抱恙 女儿接力照顾父亲
这么多年,周爱娣里里外外操劳,舍不得吃好的、穿好的。有的邻居见她穿的还是过时的衣服,对她说:“这种款式早就淘汰了,你还穿着出门。”周爱娣觉得,只要衣服洗得干净,款式过时不算什么。“这些年,我也就是吃的、穿的比别人差一些,这没什么。”对于这些年的付出,周爱娣看得很淡。
如今,周爱娣已年过半百,她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给了这个家。家,也渐渐有了起色。前几年,周爱娣的女儿结婚生了宝宝,她尝到了当外婆的幸福和喜悦。虽然更忙了,但有了新的奔头。
正当周爱娣感到生活可以喘口气的时候,又一件事把她打懵了。今年5月,她因身体不适去医院,被医生查出患有乳腺癌,目前正在进行治疗。为了照顾家庭,周爱娣的亲家一家子搬来和他们一起住,帮着料理家务,女儿担负起照顾父亲的任务。
这阵子,周爱娣待在家中休息,虽然不能亲自照顾丈夫,但她每天总要花时间多陪陪丈夫,和丈夫聊天说话,做些轻点的家务。“没有过不去的坎!日子再难,总会闯过去的。”面对将来,这对患难夫妻不断给自己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