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专访江苏民政厅长:2020年城镇养老服务全覆盖

20.11.2016  18:01

      凤凰网江苏频道:聚焦富民是此次党代会的主题之一,请问侯厅长,落实精准扶贫,江苏民政将采取哪些举措精准解决农村人口因病致贫因残返贫问题?

      侯学元:根据这次党代会提出的“聚焦富民”这个主题,就是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结合我们民政部门的职能,我们将采取托底性保障的措施,就是全省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群体中的因残因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这部分困难群体,通过托底性的社会保障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这里面主要是这几个措施。

      第一,通过城乡低保来解决。尤其是农村低保。按照到2020年,实现年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人群,实现精准脱贫。我们排出时序进度,从今年开始一直到2020年,逐步提高标准。比如到2017年,我们争取农村低保最低标准达到每人每月400元,逐年增加。到2020年,达到人均每人每月500元,年均6000元。这是通过低保来实现的。

      第二,通过大病救助。因为很多贫困人口是因病因残致贫,所以我们应通过民政部门的大病救助政策早干预,来解决这部分人的脱贫问题。医保负担是困难群体重要的负担。通过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后,有的困难群体个人支付部分还是较大的,影响了家庭生活,导致了贫困。那么,这部分应该怎么办,我们通过民政部的医疗救助,再来一次托底性救助。争取达到在政策范围内,通过上述政策解决以后,个人支付部分再达到70%以上,减轻他们的医疗负担。

      第三,协调有关部门采取救急难的措施。对于一些遭遇突发性急难的家庭来进行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比如说与重大疾病、车祸、火灾、伤亡事故等突发性的重大事件,导致家庭支出突然增加,形成支出型贫困。我们通过这种救急难机制解决他们的扶贫问题。总而言之,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教育救助等措施,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里的对象主要是因病因残、丧失劳动能力,通过开发式扶贫,若是没办法解决的,则通过救助托底性扶贫解决。

      凤凰网江苏频道:今年夏天,江苏接连遭遇龙卷风灾害和暴雨灾害,各类企业和社会团体从物资、服务、心理疏导等方面投入救灾。请问侯厅长,在动员、组织社会慈善力量参与突发自然灾害应急方面,江苏民政有哪些创新经验?

      侯学元:这项工作我们主要在这几个方面做了探索。

      第一,在信息共享方面,一旦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以后,我们最早向社会各界发布自然灾害信息、灾区灾情信息和灾区受灾群众需求信息,让社会力量,各种公益慈善社会组织能够第一时间掌握到这些信息,为他们参与救灾获得一份知情权和提供一个救灾渠道。

      第二,我们平时和各类这样的社会组织,建立一个互联互通的联动机制,平时加强沟通,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三社联动的形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他们提供一些扶持,来培育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向他们购买服务。这样做的好处是,使社会组织平时能有些项目做,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能够有利于自身成长。

      第三,我们也实行了与一些保险公司探索巨灾保险的机制。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老百姓自己拿出一部分费用,来建立一种巨灾保险机制。一旦遇到大灾后,除财政救灾以外,通过保险的方式参与救灾。还有,我们采取了阳光公益或阳光救灾,我们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系统,把整个灾民或其他困难群众的需求发布出来,然后让社会力量了解这方面的情况,通过我们自己验证,使整个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参与救灾,全程公开透明,有迹可量。

      最后一个,我们整个救灾过程,除物质方面的救灾抢险以外,让社会组织不仅在当时灾难、灾害突发时参与,而且强调它有序、有力、可持续。不是说灾情来了,大家一窝蜂都上去,然后几天后又都消失,社会、媒体不关注,大家都走了。怎样可持续?一个灾害造成,除了当时的急迫性和抢险之外,它持续的时间很长,给灾区群众带来的影响是有一个过程,所以在抢险救灾过后,我们还和一些社会组织保持着长期的联系。比如说财政资金和公益彩票资金,拿出近100万元,对灾区群众各方面的需求,包装成项目,然后向这些参与救灾的公益慈善组织、社会组织发包,使他们连续跟踪灾区3年以上,直到灾区灾民的心理得到平复,灾区的社会生态得到修复,灾区的老百姓完全进入一种正常的生产生活。所以主要通过这几个方面来组织、动员社会组织参与救灾、救援工作。

      凤凰网江苏频道: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今后五年,城镇社区将建设15分钟医疗、文化、健身、养老服务圈,在逐步实现城乡养老服务均等化方面,江苏民政已有哪些规划及时间表?

      侯学元:养老问题是一个很突出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江苏老年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在全国,除直辖市以外,在各省区里,我们的比重最高。1648.29万老人,占据户籍人口的21.36%,且每年都以0.6到0.7个百分点,呈现出一个加速度的增长。所以解决老龄化问题,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这次李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在民生公共服务方面,实现15分钟服务圈均等化,就养老方面而言,我们下一步主要有这些措施和安排。

      第一,在街道层面,建立日间照料中心,或者称托老所。是一些半失能或者是有自理能力的老人,不愿意也不需要到养老机构里的老人,他们被称为“离家,不离社区”。白天,可以去托老所,或者叫日间照料中心来,晚上回家,在这里提供助餐、助医,以及社会工作者参与的精神文化等活动,这是一个方面。我们从现在开始,今年开始,争取每年,不是争取而是确保每年,在城市的街道每年建100个这样的托老所,通过5年时间,到2020年,城市街道做到全覆盖,这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

      第二,在社区层面,我们准备把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城市做到全覆盖,并且和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到零距离的对接,这样呢,使养老和养生在社区这个层面完全对接,老人的一些小的疾病、慢性疾病,不出社区,就能得到治疗,也是在这个社区层面能够提供一些交流、娱乐、自娱自乐型活动,走出家门,这是按照15分钟服务圈。

      第三,除这个以外,对一些还有住在家里的老人,我们在社区层面还要提供一个,就是助餐服务。在区或者街道这个层面,建立中央厨房,在社区层面,按照李书记提出的,15分钟的服务半径来布点。在街道层面每年,在社区层面,每年建设2000个集中助餐点解决老人的一日三餐问题,使老人吃饭可以不用自己烧,集中地到这些助餐点来就餐,这样就是解决了一个老人的三餐问题。

      “民以食为天”,空巢老人,两个老人,有的还是独居老人,有的还是失能、半失能的高龄老人,一个人或是两个人在家烧饭非常不方便,尤其是冬天或夏天,就更难,所以解决这个问题很迫切很普遍。对这个住在家里的,有行动不方便的老人,我们还是通过一些刚才讲了能够方便的老人我们就放在集中助餐点来进行,不方便的老人呢,我们还可以送餐上门,通过送餐上门服务解决老人的助餐问题。还有一个呢,就是对居家的老人,一个是送餐上。还有一个是通过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机构签约,通过上门医生的形式,上门服务。

      通过这样几个层面,一个是机构的养老向社区、向家庭辐射来解决,一个是通过街道的日间照料所,或者叫托老中心,或者叫养老综合服务体来解决,再一个就是通过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来解决,最后一个就是通过上门助餐,帮助解决一日三餐问题。助医,上门解决医疗护理问题。条件更好的,还可以解决一个老人的洗澡、助浴问题。通过这些方面,解决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问题,尤其是15分钟这种服务半径服务圈的问题。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个是,还有一个均等化。均等化,这里刚才讲城市,农村相对来讲这块是短板,城市这样解决,农村怎么办,我们想通过按照李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整个养老的力量、政策、资源、要素、人才向农村倾斜,解决农村的短板。

      第一个,把农村现在的敬老院逐渐改造成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在满足五保老人需求的前提下,向社会老人开放,并且用这个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辐射、带动村一级,包括居家养老的农村老人。

      第二个,在村一级的层面,利用村一级,现在学校合并后闲置的一些学校,村集体办公用房,包括一些农村流出人口的村民居住房屋,经过改造,变成村一级的,我们把它命名为“邻里互助中心”,就是把现在的养老服务手段和农村村落社会的这种熟人社会的邻里相助、邻里相亲的传统结合起来,采取一种邻里互助的形式,包括老人之间互助的形式。因为农村社会,大家知道跟城里不一样,城里是一个陌生人社会,农村还是一个村落社会,大家都有一些亲情关系,所以通过这样一种互助的方式,在村一级建立互助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方面减少这种设施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老人的经济负担,再一方面可以利用农村这种村落社会,邻里互助相亲的这样一种优势,来符合实际地解决农村养老问题,主要是这几个方面。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