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省服务业进入提速发展新阶段

15.02.2015  16:07

  2014年,我省服务业主要经济指标稳健较快增长,服务业发展总体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势头。一是总量持续扩大。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达20023.3万亿,增长9.1%,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的0.3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3.9%,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二是结构明显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领先,公共服务业增长较快。前三季度金融业、营利性服务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9%、12.2%、9.7%,增速分别快于服务业增速0.8个、3.1个、0.6个百分点。从1-10月份服务业行业收入来看,邮政业、软件业增速达20%以上,保险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也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较快增长。三是投入显著增加。今年以来,服务业投资增幅一直高于全社会投资4个百分点左右,1-11月,全省完成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18841.2亿元,同比增长20.8%,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4.3%,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现代服务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扣除房地产外的服务业产业投资增长24.1%,其中科技、金融、信息、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高达74.5%、44.0%、37.8%和28.0%,显示出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实体产业的导向在进一步增强。四是开放步伐加快。1-10月份全省服务业实际到账外资101.2亿美元,同比增长5.0%,占全省利用外资的比重42.8%。分行业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到账外资增长较快,分别增长42.0%、38.1%、36.5%和32.2%。五是贡献增长趋稳。1-10月份全省实现服务业税收4060.5亿元,同比增长9.0%,比上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地税服务业占地税收入比重66.7%,比上年同期提高0.5个百分点。六是规模效应增强。根据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调查统计显示,1-8月份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实现营业收入6967.9亿元,同比增长12%。与全国及主要省份比较,从营业收入增速看,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增速快于全国3.4个百分点,在沪浙苏鲁粤沿海四省一市中居首位;从营业收入总量看,总量占全国的9.3%,比去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列北京、上海和广东之后,居全国第四位。 

  2014年,全省服务业发展坚持以“高轻优强”思路为主要导向转变发展理念,以重点项目、集聚区和创新企业为关键抓手突出工作重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要路径创新发展举措,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集中凝聚多方位组织合力,促进发展氛围更浓。 

  一是以服务业创新发展会议明确目标任务。经过前期精心筹备,全省服务业创新发展暨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会议于10月份在无锡市召开,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组长李云峰到会作重要讲话。会议全面总结了去年以来全省服务业发展情况和有益经验,深入分析把握当面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下达今年服务业目标任务分解清单,研究部署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进一步构建科学高效的服务业工作推进机制,为确保完成今年和“十二五”服务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注入强劲动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别针对推进主管行业加快发展、强化资源要素保障、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等重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思路办法和意见建议。围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各地各部门加强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纵向沟通联络及横向协同配合,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务实措施。 

  二是以人大专题询问督促举措落实。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专题询问服务业。我委以此为契机主动作为、自加压力,高质量加快工作进度,高标准开展总结评估,在此基础上,就12位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和省人大代表围绕服务业规划目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服务业利用外资等方面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答复,获得委员和代表们的一致肯定。借此机会,也呼吁人大代表对全省服务业发展工作给予持续关心、大力支持和严格监督,促进服务业发展取得更大成效。 

  三是以媒体宣传平台强化发展共识。办好新华日报“江苏服务”专刊这一重要专业媒体宣传平台,立足产业动态和工作实绩加大宣传推广,发动各级发改部门和有关单位、企业踊跃投稿参与,集合服务业专家学者展开热点访谈,新开辟“省级集聚区风采”、“重大项目走笔”等特色栏目,促进报道内容更加顺应发展导向、更加适应工作需要、更加贴近百姓关注。12月,徐莹副主任还带领相关同志走进省政府门户网站“在线访谈”直播室,以全省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实施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情况为重点,深入分析和解读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导向重点、问题难点、改革要点以及支持举措等内容,并与网友进行了热烈的互动问答。 

  (二)大力推进“十百千”行动计划,促进关键抓手更强。 

  一是力推重大项目建设,拉动有效投资。强调对新兴服务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项目的引导和支持,年初按照年度调整、滚动管理的要求,遴选出江苏电信云计算示范与应用工程、昆山东部新城金融街、中关村软件园太湖分园二期、南京多式联运化工物流港中心项目等省级层面重点推进的150个“十百千”重大项目,项目总投资5404亿元,计划年度新增投资1034亿元,其中民间资本投资占到总投资的60%以上。建立完善“十百千”重大项目跟踪协调制度和信息管理体系,1-11月份总体进展情况良好,实际完成投资950亿元。 

  二是力推集聚区转型,提升载体功能。强调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发展的相关要求,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经济发展效益、成长性和创新发展等方面为重点,面向经调整整合后的113家集聚区开展绩效考核评估,并启动新增集聚区认定评选工作,从而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树立示范引领,推行优胜劣汰,加快推动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变。前三季度省级集聚区合计实现营业收入9200亿元,实现营业利润436亿元,税收256亿元,吸纳入区企业约69600家,就业人员177万人左右。 

  三是力推重点企业培育,增强创新动力。强化省市联动,做好优强企业培育。年初优选新增150家行业特色鲜明、创新价值显著的服务业创新型企业进入“十百千”重点培育企业库,“十百千”重点培育企业库企业增至300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第二批示范企业申报工作,今年新认定省级创新示范企业44家,两年来示范工程入选企业达到65家。通过指导支持相关企业完善创新规划,实施创新示范项目,力争在相关行业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三)积极制定多领域政策意见,促进政策环境更优。 

  一是研究制定平台经济发展指导意见。互联网平台经济是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多元化需求为核心,以平台型企业为主体,全面整合产业链、融合价值链、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也是新经济时代重要的产业组织形态。大力发展平台经济,是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新的战略重点,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按照省领导有关指示,聚焦江苏平台经济发展,我委开展了前期调研、系列座谈和相关研究,编制起草了《关于加快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已完成上报省政府。 

  二是贯彻起草生产性服务业实施意见。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我委从全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基础实际出发,明确特色重点和转型导向,起草了我省《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目前正在各市和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过程中。 

  三是制定出台养老服务业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具有江苏特色的养老服务业,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既是我省深入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求,也是我省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打造民生服务业“升级版 ”的重要举措。为认真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我委与省民政厅通力配合,多次赴省内外调研,共同起草了《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使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主体,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养老服务和产品,进一步健全具有江苏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四是配合起草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计划。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等新型高、端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培育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广泛调研和充分论证基础上,配合委内相关处室参与编制起草《江苏省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和《江苏省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发展水平行动计划(2014~2017)》,现已报省政府。 

  (四)持续推行多方位改革举措,促进体制机制更活。 

  一是对接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学习研究国家和省级层面一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创新等重大领域的改革方案,加强贯彻落实和对接落地,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是深化国家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从具体问题和关键环节入手,指导和支持国家和省级综合改革试点区域实现了一系列政策创新和突破。例如,南京将部分街镇经济发展职能划归所在集聚区,试点由集聚区享受省级开发区地方财税权限,从一个重要方面调动了基层发展服务业的积极性。徐州云龙区所有街道办事处的经济管理职能转由统一设立的服务经济工作平台运作,街道公共管理和服务效能得到更好发挥。无锡滨湖区探索政府投资科技载体转让办法,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盘活政府沉淀资金和载体资源,为新兴产业腾出发展空间。南京、淮安两市在运营机制、要素支撑、利益分配等方面不断探索,加快服务业集聚区南北共建,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的发展新路径。 

  三是推进服务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的总要求,密切配合投资主管处室,加快简政放权,用行政权力“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改革项目管理方式,在先期已将服务业内资产业类项目全部由审批改为备案的基础上,向非产业类项目延伸,将8大类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非产业类的服务业项目由核准改为备案。下放项目核准权限,改革以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服务业项目已全部交由市县办理。优化项目审批流程,对审批流程中存在诟病较多的环节进行简化优化,并通过委“阳光发改”信息系统和江苏省服务业公共服务云平台,实现多项行权和事权办理全程公开、全程透明、全程留痕、全程监督。 

  (五)着力汇聚多渠道资源要素,促进产业支撑更实。 

  一是强化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引培。以服务业人才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提升人才素质为切入点,积极组织现代服务业人才境内外培训,着力培养现代服务业急需的知识化、专业化、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开展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的评选活动,激发服务业人才成长动力。年内组织境外培训2期,面向党政人员和服务业创新示范企业家的北大培训3期,培训人次约200人,既借助国内外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了精彩授课,又为服务业工作者们增进交流合作搭建了桥梁,收效良好。今年,我委还与省人社厅共同完成第二届 “江苏省现代服务业专业人才特别贡献奖” 的评选工作,在云计算、电子商务、节能和环节服务、现代物流、科技研发、文化传媒等领域产生10名企业家代表,由省政府予以授牌,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二是优化年度省级专项引导资金管理。在2014年省级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安排中,突出导向重点,进一步强化对“十百千”行动计划实施主体的支持力度;突出新兴领域,增加对平台经济、电子商务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以及健康养老等惠民项目的支持;调整支持方式,大幅度增加对使用金融机构贷款用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服务业项目贴息支持。年度共安排项目222个,安排资金3.5亿元。同时,作为本委首批规范管理专项资金的试点,按照委监察室的工作部署,在征求各市和我委相关处室意见的基础上,修改完善了《省级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项目评审暂行办法》,从项目申报、项目评审和监督管理等方面规范优化评审程序和流程,进一步提高项目评审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 

  三是创新服务业用地政策。会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结合服务业项目用地需求将省建设用地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对列入省级重大项目投资计划的服务业项目,允许与制造业项目一样采取“点供”方式,优先解决用地指标,并明确对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用地视情况可按工业用途进行供地,享受工业用地地价政策。 

  (六)切实开展多角度问题研究,促进思考谋划更深。 

  一是实现基层走访调研与重点工作推进紧密结合。配合深入推进“十百千”行动计划、筹备召开服务业创新发展会议、制定平台经济及一系列政策意见等重要工作开展基层调研,其中多次由徐莹副主任带队,先后赴南京、苏州、连云港、淮安、镇江等地实地走访,并邀请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代表进行专题座谈。在徐莹副主任带领下,赴南通开展“三解三促”驻点调研,深入一线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于地方政府和企业提出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给予了有针对性的服务和解答。 

  二是实现借助专家外力与处室深度参与紧密结合。实施2014年度江苏省服务业重大课题研究计划,面向省内外产业经济和服务业领域的科研单位和个人发布了招标公告,召开了课题招标会和评标会,确定本年度重大课题选题11个,既包括江苏深化服务业改革创新思路与对策研究、江苏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等综合思路类课题,又包括江苏平台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商务服务发展研究等产业经济类课题,以及引导资金绩效评估与创新研究等实践应用类课题。每个课题在组织专家学者力量研究的同时,均匹配处室人员全程参与,更加强调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确保研究成果中提出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