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呈现新风景--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综述
201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全市上下积极应对,砥砺前行,在调整中发展,在创新中转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总量低速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投资质量明显增强,彰显了新常态下固定资产投资的新风景。
一、迎接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呈现新变化
增长速度:换档减速由高转低
2014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460.03亿元,比上年增加194.48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比上年回落8.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2152.36亿元,下降14.2%,房地产开发投资1125.49亿元,增长0.5%,增速分别比上年降低18.7个和9.8个百分点。数据显示,面对处于“三期”叠加的经济运行新常态,近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增速均已逐渐告别了20%左右的高增长时代,换档步入中低速新阶段,2010~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3.9%、21.3%、16.8%、12.4%、3.7%,工业投资增速分别为23.1、24.9%、20.0%、21.3%、-14.2%,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分别为26.7%、18.8%、13.3%、10.3%、0.5%,下行趋势明显(如图)。3.7%,-14.2%,0.5%三个增速更是创下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自2000年以来的新低。
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提质增效
一是投资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投资成为主体。 2014年,第一产业投资完成34.87亿元,比上年增长48.1%;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180.71亿元,比上年下降12.5%;第三产业投资完成324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三次产业的投资结构比为0.6:39.9:59.5,和2013年的0.5:47.8:51.7相比,第一产业占比稳中有升,第二产业占比下降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进一步提升,2014年全市工业投资占比首次低于四成,服务业投资逼近六成,服务投资比重超过工业投资近20个百分点,成为主体,显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结构不断优化。
二是服务业投资加快发展,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加快服务业发展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全市狠抓服务业投入,加大服务业重大项目的招商引资和建设,全市服务业投资表现亮丽,总量攀升,占比提升,在工业投资大幅下滑的情况下,为全社会投资实现平稳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2014年,全市服务业投资完成3244.45亿元,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7.6%,增速比全社会投资快13.9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59.5%,比重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重点服务行业和新兴服务业成为拉动发展的重要因素。2014年,交通运输业、公共设施管理业、批发零售业、教育卫生业等重点行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分别增长19.1%、17.1%、41.3%、39.1%,累计投资完成额占到全部服务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9.0%提高到79.3%,提高了0.3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增势强劲,2014年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53.5%、32.9%和29.1%。
三是工业投资深度调整,“一降一增”凸显成效。 今年以来,全市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升级,严格管控“三高两低”项目审批,主动压缩高耗能投资,加大科技含量大的技术改造投入,取舍之间,牺牲了增长速度,换来的是工业投资的提质增效。2014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2152.36亿元,比上年下降14.2%,降幅比年初收窄2.7个百分点,与上年4.5%的增速相比,下滑18.7个百分点。 高耗能投资规模缩减,增速下“降”。 2014年,全市高耗能行业投资399.07亿元,比上年减少90.05亿元,下降18.4%,占工业投资的18.5%,比重下降1.0个百分点。其中降幅排前三位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火力发电业、有色金属冶炼,分别下降58.8%、44.2%、36.2%。 工业技改投入加大,增速上“升”。 2014年,在全市工业投资大幅下滑的背景下,代表企业内生增长能力的工业技改投入不降反升,逆势上扬,全年完成工业技改842.6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8.4%大幅上升至今年的39.2%,提升10.8个百分点。这“一降一升”,体现了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更加注重提质增效。
增长动力:定向投资精准发力
2014年,面对经济新常态,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拉动力,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定力,把稳定增长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更加注重定向投资,精准发力,重点领域的投资不降反增,成为今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鲜明特点。
更加注重城市品质提升。 2014年,政府主导的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的建设,不仅支撑了全市投资稳定增长,为城市品质的提升注入新的“南京元素”,更为区域城市化展开新篇章。如期完成青奥重点工程建设,青奥村、“南京眼”步行桥成为南京城市新地标;滨江风光带、金牛湖成为市民观光休闲新景观;地铁十号线一期、宁高城际一期(机场线)、快速化通道成为百姓出行新选择,宁高新通道、纬三路过江隧道全力推进,空港新城、溧水新城、高淳新城和10个新市镇加快建设,城乡区域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2014年,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181.32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比上年增长14.3%,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6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21.6%,比重较上年提升了2.0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基础设施投资完成99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全部基础设施投资的84.0%。
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改善。 民生连着内需、连着发展、连着公平。2014年,市委市政府在稳增长的同时,把惠民生放在全年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坚持民生优先,持续加大民生建设投入,全力保障改善社会民生。2014年,随着河西生态公园、江苏大剧院、下关滨江片区改造等一系列惠民生重大项目的加快推进,服务业中公共服务业投资表现抢眼,全市公共服务业完成投资293元,比上年增长40.2%,增速高于服务业投资22.6个百分点;2014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347万平方米,竣工414万平方米;2014年,完成城中村、危旧房改造295.5万平方米,25公里明城墙本体修缮完毕,科举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等一批文博场馆,相继建成并对百姓开放。
更加注重重大项目引领。 2014年,为应对日益加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市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推进,努力发挥好重大项目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不仅有金融城一期、博览中心二期、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二期工程、现代有轨电车一号线等展现了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形象重大建设项目,也重点推进与启动了中电熊猫G108液晶面板、抗肿瘤药物桥林园区项目、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项目等10亿元以上对工业经济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工业投资项目。2014年全市154个重大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8671亿元,当年实际完成投资1677亿元,超过年度计划12.7个百分点,占到全社会投资的30.7%,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其中服务业重大投资项目推进好于工业重大投资项目。2014年全市服务业重大投资项目69个,计划总投资2872亿元,当年完成投资541亿元,占重大项目投资的32.2%,超过年度计划13.1个百分点;全市工业重大投资项目36个,计划总投资1187亿元,当年完成投资369亿元,占重大项目投资的22.0%,超过年度计划2.8个百分点。
二、顺应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重塑新动力
盘点2014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顶住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在新常态下实现了稳定增长,呈现出结构调整持续优化,创新发展提质增效的新特征。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正在嬗变,但转型发展面临挑战和困难更加艰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率仍然过高,投资效益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投资增量出现了相对较快缩减,新兴产业投资增量培育仍然缓慢;民间投资仍未最大限度激活,自身结构调整转型发展依旧艰难地行走在路上。
展望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全市经济“稳中求进“的主要动力。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新征程上建设新南京,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发挥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顺应新常态,固定资产投资要牢固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着力提升投资效益和质量,打造投资“马车”升级版,持续有效地拉动全市经济行稳致远。
—— 持续加大现代产业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5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转方式、调结构”是主旋律,要按照“巩固提高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把投资重点放在现代农业、战略新兴产业、科研、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高端领域,合理优化产业布局,依托江北新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科创社区等“六谷二十一园”为载体功能园区规划建设,推动创新要素与资源的集聚,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争取落地开工一批总部机构、创新机构、专业机构等功能项目,带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发展高端服务业,打造经济新增长极。
—— 充分落实民间投资政策措施,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 在投资新常态下,切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让市场主体活力真正释放。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跨越发展系列政策文件,鼓励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加大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公共服务业领域投资力度,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目前,全市民营投资80%投向工业);支持民营企业围绕产业链延伸、技术装备升级、工艺质量提升、促进节能减排、提高规模效益等重点环节开展技术改造,进一步增强我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稳定性。
—— 全力抓好项目储备,为投资增长积蓄后劲。 2015年是圆满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项目是保持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前提和基础,项目储备至关重要(2014年,全市新开工项目下降0.1%)。要切实制定重大项目决策原则,有保有压,确保有效投入,真正引进和储备投资大、效益好、低污染、产出大、带动强的产业化重大项目,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对全社会投资的引领拉动作用,提高投资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撰稿人: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