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俩南京摆摊40年 免费给乞丐修鞋还倒贴钱
白下区石鼓路138号的公厕门口,有一个父子修鞋摊。
父亲叫张宝华,儿子叫张晓兵,两个人乍一看还有点哥俩的味道。
一个简易的摊位,几张凳子,就这样风雨无阻的在这几十年。
几十年的老手艺
上个世纪70年代,老鞋匠张宝华从淮安老家到南京,到万里皮鞋厂学手艺。1981年,他开始独自出来摆摊,由于手艺好,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一晃在南京石鼓路修鞋20多年,如今总有人拎着鞋子跨越大半个南京城来找他。
儿子张晓兵高中毕业后,也跟着父亲开始了自己的修鞋生涯。1993年高中毕业以后至今,一晃也已23年了。
很多人专门从江宁浦口赶过来,就为了修一下拉链或者换一下鞋底。老鞋匠手脚很麻利,手法也很娴熟,不一会鞋子就修好了。修拉链也是,而且第二次来修同一个地方不收钱。
在那里待了半个小时,起码有10个人过来修拉链或者修鞋,看到我们在采访,都忍不住主动赞美一下这对父子的手艺。而且不需要等到第二天再来拿,当场修好就可以拿走了。有一个年轻女子,修完自己手包的拉链就开车走了。
如今在南京,价格又便宜手艺又好的修鞋匠去哪里找啊!
不一样的修鞋匠
儿子张晓兵很特别,他穿着西装,打着领带,头发梳的一丝不苟。和我们印象中的修鞋匠的形象似乎不太一样。
他说他之所以每天西装革履打着领带来补鞋修拉链,因为他自居是孔子的弟子,儒家说要文质彬彬,同时他想告诉别人:“我是鞋匠,同时我也是君子!”在他看来,“君子自古讲求礼仪,打领带既尊重顾客,也尊重自己。”
和他聊开后,发现小鞋匠很健谈,滔滔不绝,出口成章,这是一个老顾客来修鞋,对我们说他很厉害,你问他四书五经、天文地理、历史故事、国际形势他都能说,偶尔还能用《周易》还会给顾客看个相……
后来我们知道原来他1993年参加高考,他语文几乎满分,就是数学拉了后腿,只考了10分,没上成大学。
他说没关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踏踏实实学门手艺很重要,我内心是个包罗万象的人,我相信我是可以成大事的。”
他说现在也很好,有生意的时候他有经济来源,没生意的时候他有时间看书,充实自己。
看书是他的休闲方式。他不玩电脑,不玩手机,他看的书很杂,但基本以古书为主,《孙子兵法》《古墓遗书》《周易》这几本书都被翻烂了。他认为,古书中有很多人生道理,你琢磨透了,就会平平静静过日子,心里就不会觉得磕磕绊绊了,也不会觉得不平衡了。
从善如流,独具匠心
父子俩不但手艺好,人也特善良,心肠特别好,这也是很多人不管多远都要来这里修鞋的原因。
老鞋匠张宝华说,“不知道捡了多少钱包了,最多的一次捡了8万,这些钱包我都保管好等人来认领,在我这里绝对不会丢。”之前个小姑娘在修鞋时把手机就放在坐的凳子上,穿上修好的鞋就走了,他就把手机收好放在鞋摊上,等了3个小时小姑娘才回来找手机。老鞋匠笑笑说,“那个手机背后有个苹果啊,是不是苹果的,我哪认得哦,收好还人家就对了。”
父子俩不仅修鞋一绝,人也特别善良。遇到有难处的还会帮一把。“我们这个鞋摊,乞丐来修鞋免费,农民工、大学生都是半价。”张宝华说,人都有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不仅价格低,手艺还好,附近学校的学生都爱来这里修鞋,一位大学生还把自己的校徽送给了他,张宝华把这个校徽一直别在身上。
不只是大学生,就连路边的乞丐,张宝华也常常帮助他们。他说自己小的时候也跟着母亲要过饭,“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会做乞丐?”只要有乞丐来修鞋,一分钱不收,有时还会倒贴钱出去。去年父子俩遇到了一个淮安老乡,一聊才知道,这个老乡因为妻子得了癌症把钱都花光了,不得已在南京乞讨。修完鞋,父子俩一分钱也没要,还拿出几百块钱给了这个老乡。的,农民工来补鞋还半价呢!”父子俩相信每天做好事能积德,所以修鞋摊从不收乞丐的钱,农民工、学生半价。
“在别人眼里,我可能只是一个很没出息的修鞋工,但在我心里,我永远是我人生舞台上的主角,就算是一个修鞋工,我也要把我这个小人物演好!”张晓兵的内心足够强大,当他把修好的鞋子递给顾客时,他的表情是从容的、快乐的。
他给儿子取名张子超——希望他超过自己。“他儿子成绩很好,不像他偏科而且读很多书,说起儿子,张晓兵一脸骄傲。
“从善如流,独具匠心”,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太多东西,那是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气质,一丝不苟,耐心,坚持,专业,敬业,乐观,踏实,他们将一件小小的似乎不起眼的事情做到了极致,相信这一对修鞋匠父子一定会幸福安康,顺遂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