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父子在南京摆摊40年 免费给乞丐修鞋还倒贴钱

14.03.2016  10:26
张宝华在认真地钉鞋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张宝华在认真地钉鞋

  “叮叮叮” 还没靠近,就听到了老鞋匠敲打的声音。摊位前,一家四口拎着小女儿一双粉红色的皮靴走了过来,“师傅这个鞋跟还能换啊?”“能。”他接过鞋子,倒扣在钉鞋掌上,起下磨损的鞋跟、裁剪合适的鞋底、抹胶水、钉钉子、去除多余的部分,动作一气呵成,不到8分钟就把两只鞋子修好了。

  这是张宝华,今年60多岁了。现代快报曾报道过的这位老人,如今依然风雨无阻守在这个鞋摊前,还说只要自己能动,鞋摊就会一直摆下去。

  现代快报记者 杨菲菲 文/摄

   手艺精湛

  回头客从六合赶来

  张宝华是淮安人,上世纪70年代就来南京打拼,至今已经四十多年了。他曾师从新街口有名的修鞋匠,学艺三年才开始独自“练摊儿”。刚开始,他没有固定的摊位,有时在正洪街,有时在夫子庙,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门口,他都去过。“那会儿好的时候一天能挣五六块钱,生意不好就两三块。”不过,张宝华很知足。

  几经辗转,他把摊位定在了石鼓路138号,街对面就是市妇幼,人流量很大。每天早上8点张宝华都会准时出现,“除非是下雨下雪,我是天天来。”他担心万一哪天没来,人家就找不到修鞋的地方了。

  张宝华的鞋摊现在是淡季,他有更多的时间喝上几口热水,“再过一个月,天气暖和了,穿皮鞋的人多了,我也就忙喽。”张宝华说,平均每天总有二三十个人过来修鞋,“回头客比较多,还有人专门从六合、仙林赶来。

  张宝华也曾带过几个“徒弟”,“现在都没什么人干喽,没人愿意做一辈子修鞋匠。”但他却很坚持,“只要我还能动,鞋摊会一直摆下去。

   子承父业

  修鞋匠也能赢得尊重

  坐在老张右手边的是他的儿子张晓兵,人称小张师傅。张晓兵穿着一身深蓝色的西装,打着一条蓝白斜纹的领带,圆乎乎的脸上挂着笑。这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乍一看,你会以为他是公司白领。

  记者下午1点刚到这里的时候,他正在跟一位顾客聊天。和有些沉闷的父亲不同,张晓兵很健谈,从天文地理到四书五经、国际形势,他都能聊上几句。顾客走了,没了生意,他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

  张晓兵没考上大学,在医院工作了3年,因为受不了福尔马林的味道,最终无奈地跟着父亲开始修鞋。“我那会儿年轻啊,觉得修鞋真的丢人,也不爱说话了。”张晓兵的转变因为他家的老顾客,“我走在路上,一些老顾客看见我也不嫌弃,还很热情地主动跟我打招呼。”张晓兵觉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认可,即使是修鞋匠,也可以赢得大家的尊重。

  心思慢慢活络起来,张晓兵也越来越爱讲话了。风里来雨里去,他跟着父亲走着自己的修鞋路。他说等父亲做不动了,他也要把这个摊位摆下去。

   乐于助人

  父子俩做了无数好事

  父子俩不仅修鞋一绝,人也特别善良。遇到有难处的还会帮一把。“我们这个鞋摊,乞丐来修鞋免费,农民工、大学生都是半价。”张宝华说,人都有难处,能帮一把就帮一把。不仅价格低,手艺还好,附近学校的学生都爱来这里修鞋,一位大学生还把自己的校徽送给了他,张宝华把这个校徽一直别在身上。

  不只是大学生,就连路边的乞丐,张宝华也常常帮助他们。他说自己小的时候也跟着母亲要过饭,“如果不是万不得已,谁会做乞丐?”只要有乞丐来修鞋,一分钱不收,有时还会倒贴钱出去。去年父子俩遇到了一个淮安老乡,一聊才知道,这个老乡因为妻子得了癌症把钱都花光了,不得已在南京乞讨。修完鞋,父子俩一分钱也没要,还拿出几百块钱给了这个老乡。

  少收钱、不收钱,送中暑晕倒的人去医院、给汶川地震受难的人们捐款……四十多年了,父子俩做的好事数都数不过来。“我觉得善有善报,你看,我爸身体这么结实就是例证。”张晓兵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