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聚常熟共商湿地保护 守红线补偿机制“齐步走”

21.09.2016  21:36

  第十届国际湿地大会9月19日在苏州常熟召开。这是国际湿地大会首次在亚洲、在中国举行,意义非凡,备受关注。国际湿地大会为何选择在苏州“论道”?毫无疑问,这与苏州湿地保护交出的闪亮“成绩单”密切相关,如今,遍布苏州的湿地已成为重要的城市生态“屏障”,湿地保护率53.8%列全省第一。在湿地保护更显严峻的当下,苏州哪些做法可资借鉴?江苏的湿地保护还应做些什么?透过国际湿地大会这个窗口,都可以找到新鲜的答案。

  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将被冲破

  从世界范围来看,湿地的大幅减少和弱化成为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近10年来,我国湿地面积同口径下减少了339.63万公顷,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337.62万公顷,减少率为9.33%,相当于减少了两个北京市的国土面积。

  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说:“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能。工业化后,湿地出现人为破坏等问题,湿地面积开始萎缩。

  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张永利说,目前,中国有3亿人直接依赖湿地生存。每公顷湿地每年提供综合服务价值11.42万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林业局湿地管理中心主任马广仁举例说,如果三江平原湿地不复存在,我国的“东北粮仓”将难以保住;如果长江中下游湿地消失,江南的鱼米之乡就只能在历史书上寻找。

  马广仁指出,我国湿地存在面积减少、功能衰退、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主要问题,保护任务十分繁重。“湿地面积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暖,二是人类行为的干预。”调查显示,围垦和基建占用是导致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两个最关键因素。以2014年调查的数据计算,近十年来受基建占用威胁的湿地面积增长了近10倍。

  最新研究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大范围的围垦和填海已造成滨海湿地面积锐减,8亿亩湿地保护红线即将被冲破,而这是维护中国基本生态安全的底线。以江苏为例,局部区域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堪忧、生态功能逐步下降;滨海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能力薄弱,与保护管理的实际需要不相称。

  保护湿地,江苏今年底将划红线

  近年来,三江源、鄱阳湖等都陆续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处城市周边的诸如天津七里海湿地、杭州西溪湿地等,甚至成为城市建设新亮点。同时,对湿地的保护体现在了法律法规层面。目前全国至少有19个省份出台了湿地保护的地方性法规。

  《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已经列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计划于今年底出台,这将彻底解决“什么是湿地、湿地在哪里、怎么保护湿地、破坏湿地怎么处罚”等湿地保护管理问题,实现像保护林地一样保护湿地。此前,江苏已相继出台《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等地方法规。

  “湿地里面,比如水、植被、鱼虾、土壤,包括空中飞行的鸟类,分属五六个不同部门。实际上,由于权限和管辖有所交叉,造成‘人人有权管,人人都不管’。”马广仁说,目前国家层面上森林、海洋都有相应的保护法律和法则,而同为地球三大系统的湿地却没有。“哪些地方可以开发,哪些地方必须严格保护?从国家层面上,给近6亿亩湿地划条红线,就像18亿亩耕地一样对其严防死守,才能破解湿地建设和保护的一大障碍。

  如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纳入红线的湿地保护稳定可持续?

  2013年,我省出台《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暂行办法》,每年省政府组织对各地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情况开展综合考察评估,对生态红线区域保护成效显著的县市给予奖励。每年全省下达涉及湿地的生态补偿资金都在8亿元左右,每亩平均100元。苏州、南京、无锡、常州等地相继实施更大力度的地方生态补偿制度,苏州对全市95个湿地村按每年每村60万—100万元发放生态补偿,南京、无锡对湿地公园建设单位每年补助40万—200万元管护费。

  用好湿地,带来的是生态红利

  与会国际大咖们一致认为,保护湿地,不仅要划定划牢红线,更要以获益机制激励保护者。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副秘书长Ania Grobicki盛赞:“美丽的沙家浜,很好地诠释了人与湿地相融共通的涵义。它成功地让人民介入湿地保护中,农民、城市居民、游客都融入进来。这不仅是科学的,而且是人文的。”专家们指出,湿地的严防死守仅是一个方面,通过技术升级,自古就与人类共处的湿地也可以为人类发展带来利好。

  在江苏,不少湿地保护区已经成为城市的美丽名片。每到周末,常熟沙家浜湿地自然学校会迎来许多“小客人”,他们一起走进湿地,观察鸟类的生活习性,认识昆虫的不同形态,了解不同植物的生长习性……

  湿地去污正给苏州农村带来“生态红利”,蒋巷村乡村湿地位于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的沙家浜水乡,是整个常熟市最低洼的地段。它建造的生态型污水处理系统,是对自然湿地的模拟,脚下湿地不断净化着生活污水,美人蕉、芦苇、荷花……不仅送来满目生机,还隐约能听到鸟鸣。现在,这个湿地花园已经成为蒋巷村的景点和亮点,是一件成功的作品,也是村民们休闲娱乐和科普场所。

  如今,遍布全市各地的湿地已成苏州重要的生态资源。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72个湿地保护小区、21个湿地公园。多种形态的湿地不仅成为“美丽苏州”的生态屏障,同时也成为广大市民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值得一提的是,苏州的湿地建设还得到社会力量的认同和参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德华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德国的人工湿地技术,找到污水处理与景观建设的结合点,在常熟新材料产业园、相城区莲花岛、吴中区金庭镇等地推出一批成功的湿地治污项目,也让企业自身赢得发展壮大的机会。

编辑:盛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