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逼出隐性就业 隐性就业,想说爱你不容易

19.03.2015  20:43

  

  李稳在“粟米街”门店分拣樱桃。朱慧花 摄

  

  李稳与“粟米街”门店团队人员。朱慧花 摄

  3月18日,河南省信阳市一个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两张办公桌,两台电脑,几十筐新鲜水果整齐排列着。

  一个长相清秀的女孩从水果筐里称出相应的沙糖橘,包好,贴上订单签,动作一气呵成,相当熟练。这是信阳市“粟米街”门店的一幕。

  电脑上处理订单的男生叫王正兵,称重打包的女孩叫李稳。两人分别是信阳师范学院2014届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由于种种原因,两人在毕业季的就业大潮中没有找到固定的工作。于是,他们筹划创办了“粟米街”,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出售新鲜水果。

  开业不到1年,“粟米街”在信阳高校已经无人不晓。去年圣诞节和今年元旦期间,“粟米街”的微信公众平台甚至出现因订单太多而瘫痪的情况。

  随着业务的扩大,“粟米街”在信阳市区内建了一个迷你版的物流中心,聘请了几十名在校大学生当兼职快递员。如今,“粟米街”已盈利10多万元。

  活泼开朗的李稳对记者说:“‘粟米街’走到今天,我才明白就业的路有千万条,大学生不能钻进靠‘铁饭碗’就业的死胡同,只要能找对路,隐性就业也有春天。”

  像王正兵、李稳这样,在毕业季没有找到固定工作,索性不当“上班族”,而是开网店、自由撰稿、全职做家教的,这种非传统的隐性就业形式正越来越受到90后大学毕业生的青睐。

  然而,尽管有不少人每月赚的钱与在公司就职差不多,甚至更高,但目前隐性就业者背后的权益保障缺位,社会缺乏足够的理解、支持也是不争的事实。在就业形式趋向多元化发展的时代,为什么有那么多大学毕业生甘当隐性就业族?隐性就业背后又存在哪些问题?如何从制度层面上来保护他们?

    工作环境、时间宽松自由——

     新常态逼出隐性就业

  3月初,广东珠海,来自山西太原的武龙在租住的房间内敲打着键盘,写着自己的原创小说。

  2012年大学毕业后,武龙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工作,而是自己在家当网络写手,最开始是帮别人当“枪手”,由网站出主题,自己负责写稿,以字数计算稿费。那时,每月收入3000元至8000元不等。后来,武龙自己单独写小说,再出售给网站发表。

  “一家名为‘一起读’的网站上的《阴府协警》就是我的作品。这部小说的版权被这家网站买断了。”说起这部得意之作,武龙很兴奋。“我很喜欢这种状态,相比传统工作,自己的生活更加自由,也更能释放个性。”武龙说。

  如今,因对自身工作的收入不太满意,自己到外面兼职从事另一份工作,这样的大学毕业生不在少数。

  浙江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伍宸分析,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缩减人力资源开支成为各大企业维持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刚毕业的大学生收入普遍不高,“最难就业季”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所需要面对的新常态。

  “在此背景下,众多未能通过传统就业方式找到工作或对自己找的工作不满意的大学毕业生,唯有采取隐性就业的方式以暂时缓解未能就业或就业质量不高的窘境。”伍宸说,诸如网站、微博、微信就为广大青年学生隐性就业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平台,互联网科技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隐性就业的机会。

  国家开放大学研究员姚文建认为,与传统就业形式相比,隐性就业相对宽松自由的工作环境、工作时间,较高的收入以及较强的自主性等因素,满足了90后大学生的心理预期与个性化需求,受到大学生的欢迎。

  姚文建认为,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这也影响和推动大学生走向隐性就业。

  姚文建表示,隐性就业带来的利好是显而易见的,一是提高了实际就业率,二是推动了劳动力合理流动,三是拓展了大学生的就业选择和渠道,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和多元就业。

  “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来讲,大学生隐性就业都是值得肯定的。”姚文建说,“照此趋势,隐性就业将来也有望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