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适应新常态筑牢基石 全民共创建再铸辉煌

12.05.2015  17:40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常州人民的拥军热情只增不减;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常州人民永远与子弟兵血脉相连。常州,长江文明和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还是一座拥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红色血液渗透在这座城市的每一帧片段里,每一个脚印里,每一个人的记忆里。战争年代,这里的斗争史可歌可泣;和平年代,这里的双拥花常开常新。2014年,常州市所有辖市(区)均成功创建第十届省级双拥模范城辖市(区)。如今,富有常州特色的融合共建、适应新常态的双拥之路正越走越宽。500万龙城军民手挽手豪情万丈,再次吹响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奋斗号角!

      组织领导形成新合力

      常州市委、市政府始终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作为一项政治责任去担当、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部署,做到“三个到位”。

      统筹推进到位。严格落实党委议军(议警)、军地联席、军政座谈、国防动员、双拥领导小组会议等制度,研究解决涉及部队建设发展和双拥工作的重大事项。市党政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不仅带头参加双拥重大活动,而且多次现场办公解决部队建设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各级均及时调整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全市1001个社区(村)均建有双拥服务组织,形成了上下贯通、军地相连、权责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

      目标管理到位。出台《常州市双拥工作实施细则》,为做好新形势下双拥工作提供了遵循。坚持成员单位与驻军挂钩结对和述职制度,及时制订年度双拥工作要点、军地互办实事计划、分解双拥创建目标任务,并召开年度会议进行全面部署,确保双拥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

      督查考核到位。坚持“创在平时、评在平时”,强化对双拥日常工作的督查考核。在第十届省级双拥模范城(区)评选考核推荐过程中,创新完善考核办法,做到评选条件、标准、程序、方法、评分结果“五公开”,得到省双拥考核组的充分肯定,认为值得全省借鉴和推广。

      宣传教育呈现新亮点

      立足筑牢军政军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深化双拥宣传教育和双拥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全民双拥国防意识。

      积极构建宣传教育新平台。在坚持办好《常州日报》“双拥国防专版”和“常州双拥国防教育网站”的同时,加大了对外宣传力度,先后与20多家中央媒体联合宣传了常州舰首任舰长、海军首位新闻发言人梁阳、常州籍海军某潜艇艇长华明、解放军第102医院心理服务大队等三个全军重大典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军事频道和中国军网,多次宣传常州城舰共建的先进事迹;《中国国防报》头版以《常州与常州舰搏浪同行》为题,全面展示城舰携手共建的新经验。常州国防园等45个国防教育基地,军训学生、企事业单位职工30余万人;常州三杰纪念地等62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待各界群众300余万人次。水西村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被相继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倾力打造文化建设新品牌。在全国率先开展军民共建道德讲堂活动,举办活动350余场次,做法被《中国国防报》、《人民前线》刊登,被江苏省军区转发推广;讲堂推出的情系边关19年的“兵妈妈”朱立凤被评为“中国双拥年度人物”,入围社会拥军典范。精心组织“颂英烈、展成就、铸辉煌”、“热爱人民军队、共筑钢铁长城”等活动,举办“常州舰护航先进事迹报告会”、“橄榄绿·中国梦——公益电影进军营”、“永久的青年——瞿秋白生平事迹巡展”、“军魂永恒·共筑长城”纪念建军87周年文艺晚会,营造爱国拥军、爱民奉献的浓厚氛围。溧阳市新建新四军廉洁思想教育馆;该市民营企业家何和平投资500万元,与道德模范王秋生合建红色旅游教育基地,属全省首例。新北区新建的“双拥公园”和钟楼区“南大街双拥一条街”,更是全市双拥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

      精心制作双拥文艺新作品。投资拍摄的电影《秋之白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创作的反映中国海军时代风貌的广播剧《远航》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广播剧一等奖和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创作的展示瞿秋白生命历程的弹词《江南第一燕》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特别节目奖。金坛市创作的故事作品《茅山兵魂》获国家级文学作品“山花奖”,国防专题图片《送子参军》获国家级纪录类摄影艺术作品优秀奖。

      服务打赢取得新成效

      全市各级坚持以服务强军兴军为目标,以部队建设需求为牵引,全力为部队打胜仗提供保障。

      支持部队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大。市政府投入资金3.5亿元,升级改造常州国防园,新建常州机场边防检查站、消防灭火救援中心、常州边防检查站“三级综合指挥平台”、武警特勤中队营房,支持武警支队圆满完成总部下达的“四防一体化”建设试点任务。市与新北区两级政府无偿划拨土地276亩,投入经费1.1亿元,确保武警水电五支队营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解决基层官兵训练、学习、生活难题力度大。市、县两级双拥成员单位和民营企业联手出资7000余万元,帮助基层部队改善训练、学习、生活环境。市科技局、经信委、交通局支持常州陆军预备役通信团研发野战通讯电源设备,使该项目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常州公交公司坚持19年实行现役军人免费乘车;中华恐龙园等所有民营旅游景点实行现役军人免票。每逢“八一”、春节,市四套班子领导都要走访部队;各民营企业拥军优属协会、商会、社区、企事业单位纷纷慰问共建部队,为部队办实事、解难事。

      保障部队执行重大任务力度大。在武警水电五支队官兵火速赴云南鲁甸参加抗震救援时,市双拥办及时跟踪服务;官兵们凯旋,市领导前往火车站迎接慰问。自海军将一艘新型战舰命名为“常州舰”后,市领导多次赴常州舰驻地,参加仪式,慰问官兵,解决难题,为常州舰创下“三年内两次圆满完成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护航新记录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力度大。有一大批高新产业项目实现“军转民”和“民参军”。军民合用常州机场升级开通国际航线,航空产业园已成规模;中简科技研发的T700高性能碳纤维材料项目正式纳入我国空军型号管理;常州丰泰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入选军民两用高新技术民营企业及产品推荐目录。

      优抚安置实现新突破

      全市各级坚持以人为本、利军惠民的宗旨,不断创新完善优抚安置政策,积极解决优抚安置的实际问题。

      优抚工作水平有了新提高。有效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实现抚恤补助城乡一体化,标准远超国标、省标;深入开展“关爱功臣活动”,实现重点优抚对象短期疗养和医疗巡诊常态化。

      军转干部安置取得新成绩。改革创新军转干部安置办法,出台《常州市市区安置营职以下及专业技术军队转业干部考试考核暂行办法》,修订《常州市市区团级职务军队转业干部积分制安置办法》,首次实行营以下干部“考试考核、以分定档、按需分配”。接收安置军转干部477人,安置工作连续11年位居全省前列。

      随军家属就业和军人子女就学推出新举措。在全省率先出台驻军军官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办法,继续实施随军家属的指令性安置与军转干部安置“三同步”,指令性安置随军家属68人,为213名申请自谋职业的随军家属发放货币安置金1490.73万元,安置率达100%。出台《常州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办法》,对军人子女教育实现优待。

      退役士兵安置和技能培训工作取得新进展。在全省率先出台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实施意见,破解退役士兵安置难题。全市共接收退役士兵5040人、发放自主就业补助金18.04亿元;继续深化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全员参训率达92.06%。

      拥政爱民作出新贡献

      驻常部队指战员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为父母,树立了人民军队文明之师、威武之师、和谐之师的良好形象。

      急难险重任务勇于担当。常州军分区、武警支队、消防支队、水电五支队、警卫处自觉履行确保一方平安的责任,主动完善应急预案,圆满完成处突维稳、抢险救援、抗震救灾和中国第八届花博会、南京青奥会安保等任务。海军常州舰两次奉命赴索马里、亚丁湾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历时414天,安全航行8.6万海里,圆满完成接护台湾籍渔船“旭富一号”26名获释船员、红海解救“德航轮”等62批222艘船舶的护航任务,为保护我国远海重要运输线安全和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贡献。

      支援地方建设成绩突出。出动官兵4.5万人次,参加地方文明创建、平安创建等活动,组织官兵6000人次,无偿献血150万毫升,军训学生15万人次,接待地方人员参观和过“军事日”10万人次,举办国防形势报告会26场。92138部队和91079部队协同指挥民航班机起降3万余架次。常州边防检查站及机场边防检查站积极为开放型经济保驾护航。

      扶贫帮困活动积极有为。普遍开展“百、千、万工程”、“春风行动”、“1+1帮困助学”、“向地方困难群众献爱心”等活动,共向贫困村和困难家庭捐款235万元。解放军第102医院设立爱心病房为300余名困难群众减免医药费100余万元;24小时开通心理咨询热线,为群众解答心理难题。这些都有力地见证了军政军民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军爱民情似东海深。为了新形势、新常态下的军地共建共赢,军民融合发展更稳健、更深入,常州军民正开足马力、破浪前行,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常州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