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实践·江苏篇】常州裔科学家史佩勇成寨卡病毒研究第一人

25.05.2016  22:18

从常州走出的中年科学家史佩勇成为——

寨卡病毒研究突破第一人

  华人科学家史佩勇带领研究组,成功克隆出寨卡病毒。这项成果,将直接有助于加速寨卡疫苗的研发。

  ——这则消息最近蜚声国际,新华社播发后,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纷纷采用。

  记者昨天获悉,这位国际著名的病毒学家和药物研发专家,是常州人。

  史佩勇1966年出生,家在西新桥附近,就读于西新桥小学,初中高中均就读于北郊中学,18岁时考上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

  “常州给了我一个全面的教育基础。”昨天,记者通过微信联系上了史佩勇,并采访了他在常州的家人和师友,了解到史佩勇更多的故事,尤其是故乡常州对他的影响。

   妈妈说: “他取得成功是迟早的事情

  “虽然不懂儿子的研究领域,但我知道他一直很刻苦,从小就是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做成,他取得成功是迟早的事情。”史佩勇的妈妈范素华告诉记者,她为儿子开心,但丝毫不感到惊奇。

  作为母亲,范素华始终担心儿子太辛苦,“早上6点前到学校,晚上8点后才到家,天天如此,大概因为有兴趣,他好像一点儿不知道累,也不需要假期。”她说,史佩勇经常离开了实验室但心里还挂着实验,有一次晚上回家竟然跑错了家门。

  史佩勇的妹妹史佩立说,他们一家人至今都记得,为了学好英语,中学时期他背过整本英语词典。

  德安医院医生黄亮与史佩勇中学同学6年,“除了刻苦努力,他还是个文艺青年。”黄亮告诉记者,史佩勇大学一年级因病休学一年,这一年,他不仅英语飞速提升,开学后还承担了学校的一次外宾接待工作,还自学了吉他,“弹到专业水准了”。

  高中时的班主任陈坚对班长史佩勇的评价是:“没有什么特别拔尖的学科,但是发展很全面,有自控力,也有领导能力。”她说,临近高考时,许多学生放弃了4点半到5点半之间的活动课,史佩勇却坚持把大家都赶到教室外面,告诉大家“多运动,学习效率更高”。

   常州的老师为我打下成功基础

  史佩勇告诉记者,如今的每一点成就,都离不开常州的老师们对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他说:“中学班主任周国屛老师的英语教学,为我出国打下了良好的语言基础,高中班主任陈坚老师开启了我对化学、生物学的兴趣,北郊中学校长黄精达让我学到了领导才能。这些优良的素质和为人准则,为我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史佩勇说,老师们都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没有做过什么特别的事情让他印象深刻,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让他觉得“不平凡”,是催促他不断奋进的榜样。

  “现在做学术研究不是单打独斗,要讲求团队合作,需要领导能力。”史佩勇说,他十分感谢年少时在常州打下的全面的教育基础。以这次实验为例,他要带领一个几十人的团队工作,这群人来自巴西、美国等多个国家,而且分别从事不同的细分工作。

   父母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除了老师,家庭教养对史佩勇影响更大。

  史佩勇告诉记者:“对我影响最深的是父母,我从小就受父亲刻苦钻研、解决工作难题的言传身教,与许多优秀的同学相比,我因此更爱挑战自己,眼界也更远。我母亲待人热忱,这也是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养之一。

  记者了解到,史佩勇父母都是常州热工仪表厂职工,父亲史美世是工程师、技术骨干。“父亲什么都能做,家用电器、家具都不在话下。上世纪80年代,电视机还没有普及,我们家是邻里最先拥有电视机的,都是我父亲自己买的各种零件,回来自己组装的。”史佩勇说。

  结束微信采访,已经是美国德州时间晚上9点半,史佩勇告诉记者,实现塞卡病毒的克隆,只是他日常工作的一个节点,明天他还要一早出门,继续相关的实验。

  黄钰童 童滕波

   链接:史佩勇简历

  1989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95年获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病毒学博士,随后到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

  1998年受聘于世界500强制药公司施贵宝,主攻抗爱滋病和丙肝病毒的药物研发。2000年任职于美国纽约州卫生厅WADSWORTH研究所,从事新生疾病病毒研究,2002年晋升为终生研究员。2008至2015年任世界著名诺华制药公司热带疾病研究所研发主管,领导诺华全球热带疾病(登革热、疟疾和肺结核病)的新药研发。

  2016年至今,被美国德州医学院聘为讲席教授,同时受聘为美国杜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中囯科学院武汉病毒所特聘研究员,并担任国际三大病毒学杂志及自然疫苗子刊编辑和编委。

  20年的学术研究中,他在世界顶尖杂志上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取得多项世界级专利,受邀于世界各地讲学和主持国际学术会议,他培养的许多博士和博士后已成为著名大学和研发机构的教授和研究员。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