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研发智慧环境执法平台
划定执法边界 过程步步留痕
环境监察执法人员现场检查一家企业的时候,其生产车间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执法人员走后,这家企业偷偷关掉设施,紧接着群众投诉这家企业废气扰民,甚至怀疑执法人员不作为。
面对林林总总的情况,执法人员如何“自证清白”?如何更好地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常州市智慧环境执法平台上的“证据清单”能帮忙。
据介绍,这个智慧执法平台对现场执法痕迹化的要求较高,不仅检查全过程留痕,工作进度也留痕,除现场照片外,还要求有连续性的现场视频。
以检查污染防治设施情况为例,现场的两位执法人员和企业陪同人员都得入镜,还要拍到所在的生产车间现场、运行中的污染防治设施。并且这些证据都要经过企业签字认可。
“执法人员要强化证据意识,尽量避免取证上的瑕疵,为此我们对违法事项的取证要求较多借鉴了公安机关刑事案件取证。”常州市环境监察执法支队负责人告诉记者。
执法流程模板化
新来的执法人员执法经验不足,对检查事项不了解,如何能帮助他们尽快进入角色,很好地履职尽责?能不能让移动执法系统像淘宝、滴滴打车等软件一样,模式化,操作简易,上手快?
常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前不久与软件公司的研发团队合作,研发出一款智慧环境执法平台。这个平台与之前平台的最大不同是,根据既定的环境法律法规,提供了“套路化”的执法流程:定位签到、亮证告知、信息核实、现场检查、笔录制作、打印签名、电子归档、任务完成。
这“八步走”流程的每一步、每一项要求都要在平台上确认完成后才能进入下一项。“这样一项一项地过,确保不漏项,新人用着也能很快上手,一般只要一个星期就能熟悉现场执法相关要求。”执法人员周磊告诉记者。
目前智慧执法平台已经在常州市环境监察支队内部进行了试用,执法人员普遍反馈,刚开始比较不习惯,会觉得有点繁琐,但这么一次次操作下来,感觉不仅能减少人为干扰因素,还划定了执法边界,能减轻失职风险。
执法取证规范化
新环保法实施以后,处罚力度加大,行政相对人对案件提出复议诉讼的情形也逐渐增多,如何进一步规范执法取证,避免遭遇败诉的可能?
常州市智慧环境执法平台的每一步流程都有确定的模板,对照法律法规规定,梳理出现场执法必须关注的要点,明确现场取证要求。
比如检查废气处理设施运行情况,需要关注的要点有“是否存在不正常运行、逃避监管的情况”,围绕这些要点,检查笔录要明确“该单位生产线/车间正在生产,已配套建设废气收集处理装置。”同时还要把废气处理设施操作规程作为证据扫描上传。
现场笔录用语也对照环境保护部案卷评查要求进一步规范,“以‘没有环保手续’这个说法为例,现在至少规范为三种:一是未报批环评文件;二是未向环保部门申请‘三同时’验收;三是几月几日报批环评文件,几月几日‘三同时’验收未通过’。”执法人员范青介绍说。
智慧执法平台上证据采集和保存形式也发生了变化,现场取得的证据都以图像、录像及PDF文件形式按企业分别保存,电子归档,形成执法专用“一企一档”,不仅可随时调取使用,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随时查看。
根据反馈不断提档升级
环境案件办理的周期较长,如何让身在外地的执法人员及时参与案件会审,提高执法效率?
下一步计划开发的“远程会商”功能模块,可以让执法人员实现异地视频对话交流,在线记录各自的会审意见,最后自动生成一份案件会审记录。“这样即使人在外地,利用空余时间在手机上也能通过平台完成会审。”常州的执法人员普遍对这一功能表示期待。
据介绍,智慧执法平台以后将把常州镇村级网格化巡查纳入执法任务调度分配的功能模块中,让镇村一级网格员把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通过手机客户端上传到平台,实现下情上达、信息共享,然后有针对性地对突出环境问题开展督查。
同时,进一步整合自动监控大数据分析、罚款金额自由裁量决策辅助等功能,以及与公安机关一起探讨如何使用平台制作现场勘查图。
“未来我们的软件功能模块还将根据现场执法人员的反馈,不断提档升级,让现场执法更规范、更高效,还能有新鲜度。” 常州环境监察执法支队负责人踌躇满志。
(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