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新模式

27.07.2015  09:40

  响水县南河镇上王村针对农民“惜地”,对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导致无法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问题,从2012年秋播开始,结合农机部门的农机推广、农技部门高产创建,按照农户自愿,推行由村统一组织,采用以打庄定界、破除田埂、将碎片农地集中起来,实行有组织的联耕、联种、联管、联营、分户核算的“四联一分”合作经营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联耕联种面积由最初的600亩扩大到今年2320亩,占全村耕地总面积66%,不仅实现了覆盖全村所有符合联耕联种条件的田块与品种和全村所有农户,还将农机服务向周边5、6个村进行辐射。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3万元,低收入农户脱贫率79.8%,分别比全镇平均水平高出10多个百分点和29.3个百分点。 

  一、细雨润物,用科学方法引导群众。联耕联种涉及到每个农户,必须尊重群众意愿,并切实做好引导教育工作,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开展。为此,他们主要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外出参观,拓宽眼界。针对农民有“眼见为实”的特点,村党支部书记采取每个组由群众推选一名党员或群众代表,组织他们到搞得比较好的射阳县三中、兴垦2个村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联耕联种后给两个村带来的喜人变化,使大家认识到联耕联种的好处;二是算账对比,让实惠成为引擎。村里把实行联耕联种各项服务收费标准与市场收费标准,制成对照表发放到每个农户。如水稻育秧市场价每个塑盘7元,而由联耕联种服务中心统一育秧供应的每个塑盘仅有5元,仅此一项每亩可节约成本60元。农民崔兆清说:“这种宣传方式好,就像玻璃纸扎灯笼——透亮,人人看得懂,搞联耕联种我们愿意”;三是现身说法,用身边的典型说话。二组农民林文宽家有7亩田,他说每年播种、收割时找机械是他最头疼的事,有时为了与邻居争机械还吵过架,实行联耕联种由农机服务组按需要统一安排,我再也不为找机械烦心了。村利用这些典型,通过广播请他们介绍联耕联种的好处,让群众听了感到实在、可信,从而统一了大家的思想,为顺利推进联耕联种夯实了基础。 

  二、建设载体,用全方位服务吸引群众。“联耕联种是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的一种新型规模农业经营模式,只有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才能产生锅热饼靠吸引群众的效果”。因此,在推行联耕联种中他们把建立全方位服务体系作为关键措施来抓。一是组织农机服务队。按照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以原有的军正农机合作社为龙头,把全村现有农机具、农机手组织起来,结果没花一分钱,就组建了拥有22名机手、价值百万元的各类农业机械46台(套),基本满足了全村农业生产的需求;二是成立技术服务组。村分别成立了农业技术服务、经营管理指导2个小组,负责对全村联耕联种全程的技术服务和经营管理指导;三是建立民主督管制度。村里成立了以村民议事会为主体,扩大吸收农机手、农技及农经服务组成员组成的联耕联种民主监督管理小组,负责对每一个环节进行督管。曾任过村干部的老党员陈举说:“只有这样,联耕联种才能可持续有生命力,不然人心散了,合起来的土地还会再分开,破掉的田埂还会再垒起来。” 

  三、不畏困难,用逢山开路的勇气带领群众。推行联耕联种是一项从未有过的创举,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矛盾多,上王村党支部一班人对此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村支部书记徐正军说:“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处理问题,就没有过不去的坎”。他们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是户户见干部,及时化解矛盾。党支部将全体村干部全部分工包干到组到户,逐户上门,一户不漏做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动员落实破田埂期间,会计陈秀清分工的二组有4户人家因田块肥沃产生了思想回潮,陈秀清同志不顾唯一的宝贝孙子在响水住院,连晚逐户上门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使他们愉快的重新同意加入联耕联种;二是尊重科学,合理筹划。把高低不平、大小不等的碎片田划为连片整齐的大田,尤其水田难度较大。他们迎难而上,专程到县城请教农技、水利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测量小组,采用水平仪逐块田测量,最终破掉田埂891个,使最小的田块由原来0.15亩扩大到7.2亩;三是严格考核,扎实推进。在动员群众加入联耕联种期间,村党支部利用20天时间,每天晚上8点钟组织会办一次交流情况,查找原因,统计公布每个村干部工作情况,从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浓烈氛围。 

  四、合力帮扶,用真金白银扶持群众。上王村的实践证明,联耕联种不仅群众要有内在要求,村班子要得力,而且需要聚合各方力量合力推进,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扶贫开发上,县扶贫办利用省财政扶贫开发奖补资金投入近60万元,为上王村购买最受农民欢迎的东方红1204型拖拉机4台,并新建了5间150平方米的机库,有效解决推进联耕联种机械不足的矛盾,同时还安排“一事一议”专项资金为该村修筑了近1000米的水泥道路,为全天候机械作业创造了条件;在农业技术上,投入近10万元用于联耕联种的育秧补贴;在水利设施上,县水务局急农民所急,投入资金21万元,帮助该村疏浚河道3.5公里,解决了1600多亩水稻田灌溉问题。这些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推进该村联耕联种创造了条件。 

  在采访中,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虽然该村推行联耕联种时间不长,但已显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一、融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之长,为统分结合的新型经营体制探索出了一条新路。由于联耕联种是建立在以家庭承包经营权不变基础上的,既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了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又破解了家庭经营条件下集约化、规模化生产难题。田埂一破,使家庭经营承包制条件下形成的“一户多田”、“一田多户”不复存在,让散田种出了规模效益,使土地长出了更多的钱。一举解决了过去集体办不好、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由于全村推行联耕联种的2300多亩水稻统一使用连粳7号优质品种,吸引了本县及黄海大米加工厂等多家企业前来订购,使水稻每公斤比市场价高出0.03元以上。 

  二、塑造农村经营新体制,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创建了全新的组织模式。通过联耕联种的推进,使过去“一盘散沙”的分户经营模式转变为以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集耕种、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指导、产品购销为一体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系列化配套服务,破解了农民增收难、农技推广难等一系列问题,大大提高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同时,通过联耕联种这条纽带,把“我家的田”变成了“我们的田”,邻里关系得到改善。基层组织与农民也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村党支部书记徐正军告诉我们,自从推行联耕联种以来,干群关系的热度明显比过去增强。 

  三、优化生产要素,为培植农村经济新增长点创造条件。通过联耕联种的推行,有效的把各类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使参与联耕联种的各方都有用武之地、从中得益。李守严在上海打工,月收入近万元,但家里有4亩地,每年两季他不得不丢下工作回家种田,现在委托村联耕联种服务组全程代管,在电话里他高兴的对我们说:“联耕联种太好了,不仅种田收入不减,还不影响正常上班,我再也不为家里的‘绊腿田’操心了”。由于今年建立了有组织的农机专业服务队,不仅能服务本村的联耕联种,利用时间差仅今年就与泰州广陵、姜堰,盐都义丰等地签订三麦收割合同9600亩,一季就可增收30多万元,大大增强了合作社的自我发展能力,也为更好的开展服务创造了条件。 

  四、创新扶持机制,为实现村增积累、农民增收入打下基础。实现村增积累、农民增收入,是推进联耕联种的根本目标。围绕这个目标,该村在联耕联种的机制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对由扶贫资金投入购买的机械,采取了产权归县,使用权、收益权归村,低收入农户享受优惠服务的方式运作。村里把由扶贫资金购买的4台拖拉机全部租给有驾驶技术的低收入农户机手经营,并统一纳入合作社管理,年租金8万元作为村积累,一个拖拉机手每年可收入3万元,当年就能实现脱贫目标。对全村9户特困的低收入户免费提供耕种服务,对一般低收入户按50%的标准收费,补贴资金从农机合作社的利润中提取,直至脱贫,实现了“真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