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退休务农改造农村陷迷茫 后辈对家乡已没念想
法制晚报讯(记者吴海浪) “中国平均每天消失80个村庄”,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冯骥才在小组讨论会上第一个发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让城市生态发生严峻变化,也让农村成为了空心村。冯骥才呼吁大家关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问题。
2010年1月,64岁的江西省南昌市前市长李豆罗以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的身份在人大常委会作完报告,4个小时后,卸任的他便回到了家乡西湖李家,当起了农民。没有了权力,没有了地位,李豆罗希望将家乡发展起来,为空心村增加一点人气。
然而,李豆罗的儿孙们却还要在城里生活,年轻一辈对家乡的感情已经淡薄,对此,李豆罗也只能一声叹息……
市长务农没有地种地不要钱
从官场退下来5年的李豆罗,户口还在南昌市,因此在西湖李家村没有属于他的土地。
西湖李家是个有着2200人口的自然村,如今留守人口不到300人。靠近山林的土地退耕还林后,还剩100余亩田地无人耕种,于是被村委会收归集体。春播的时候,村委会广招农民帮忙干活,男人40元一天,女人30元一天。
李豆罗应招种地,但他不要钱。“那些田里的收成都是集体的。”李豆罗笑着对法晚记者(微信ID:fzwb_52165216)说,他自己能够收获的只有乌岗山林场旁边的一小块芝麻地,里面种着韭菜、小葱、和县林业局推荐的四菱豆。
李豆罗的祖宅坐落在李家希望小学背后,紧挨着一栋老式民居旁三间低矮的瓦房。房子虽陈旧但依然整洁,不过李豆罗只在每年大年初一回来住一晚。平时他借居在村南乌岗山林场的宿舍里。
林场的树木大多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他任村里民兵连长的时候号召村民一起种植的,如今木已成林。从20岁开始走入官场并最终成为南昌市长,李豆罗过惯了“公家”的生活,于是他和老伴住在林场的公房宿舍里,每天吃林场食堂的公家饭。李豆罗自己做农民种地,老伴胡桂莲则在林场公房宿舍的食堂帮忙煮饭炒菜。
会农活作息很规律
每天早上吃完早餐,李豆罗会带着老伴到菜地里转转。锄草是他们特殊的晨练方式。
老两口用锄头挖断草根,然后将泥土翻开,让草根暴晒。有了步入仕途前务农的经历,李豆罗对农活并不陌生。
在李豆罗家的祖宅,至今还有他年轻时候锻炼用的石锁。已经退休的他,一把抄起来这个50斤重的石锁,还能举过头顶,干农活的锻炼效果可见一斑。
村里的老人,通常午饭后就坐到村口晒太阳、聊天、打牌,或者在床沿上一坐就是一天。李豆罗的作息时间则很规律,中午无论有多少客人,他都必定会睡个午觉,这是城里人的习惯。
市长治村募捐款改造脏乱差
李豆罗从生产队公分记录员起步,后当上生产队会计,然后到大队支书,到乡镇书记,到进贤县委书记,到南昌市长,最后从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职位休政还乡。
李豆罗回村以后,很快发现年纪比他大的熟人所剩无几,能干事儿的人不多。于是他邀请原籍西湖李家的退休公务员回村参与建设,原进贤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华明、进贤县卫生局原办公室主任李旺根先后加入团队。
从城里回到农村,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脏乱差!于是李豆罗卸任回家后的首个大年初一,便召集回村过年的村民们开会,号召大家捐款建设村庄。李豆罗首次募捐便收到了37万元,以后每年春节的募捐活动已经成为西湖李家的惯例。
用这笔钱,全村的道路被平整了一遍,老旧民房被保护起来,重新开建的房子也全部按照马头墙的传统样式统一风格。村里修建了统一的牛圈,所有牛晚上都被牵到一个地方集中,人畜分离,省得到处拉屎。
为了保存传统农业文化,村里正建一个农民博物馆。把村民们捕鱼的钢叉、纺布的织机、锄地的农具全部陈列起来。传统农业时代的碾米房、榨油坊、铁匠铺、渔船都在村内“复活”。
筹资金被质疑捞钱
“当市长的时候是人求我,现在是我求人。”李豆罗说,回村改造新农村比当市长难多了,没钱没人,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
“英雄常见也平常”,李豆罗在南昌“当官”的时候是全村人崇拜的传说,现在回村的时间久了难免产生一些闲言碎语。有村民私下嘲笑说,“三位退休老干部在外面捞不到钱了,才回村继续捞!”
李豆罗在大年初一当着所有返乡村民的面公开所有财务收支。
为了杜绝闲言碎语,西湖李家人一律不得承包本村工程,只能打工。钱全都不进西湖李家。
“账到前坊镇财政所,钱直接到信用社。”黄华明说,镇财政所长当西湖李家的会计,财政所会计当西湖李家的出纳。出去的每一分钱除了黄华明等人签字外还得前坊镇镇长签字,然后由镇财政所长开转账支票,最后领款人才能到信用社提现金。村民们清楚流程后,就不再说闲话了。
法晚记者询问两位退休老人在过去的仕途中有没有得到过李豆罗的提拔?“我们的每一次履职都是由党的组织部考察任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