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科技局围绕产城融合培育创新产业

26.08.2015  20:03

  常州市科技局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聚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改革创新,推进创新驱动,服务产业提升,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源动力,助力产城融合新发展。
  一是突出更高更新,把创新型园区作为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深入推进常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园区的产业布局、空间规划和软硬件建设,不断优化“一核两区多园”区域创新布局。把常州、武进两个国家高新区和创新之核常州科教城作为示范区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立足“高”、突出“新”,加快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努力实现争先进位。启动“常州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及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制定并完善“常州市创新驱动指标评价体系”;突出创新驱动和产城融合,瞄准互联网+、智能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研究制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及系列子规划。支持“一核”,即科教城加快建设“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江苏省科技服务示范区”,加速建成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园区和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支持“两区”,即常州国家高新区和武进国家高新区科技服务、先进制造、创业孵化和智能制造等功能板块的建设,争取位次大幅前移,进入全国一流高新区行列。拓展建设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华罗庚科技产业园等3园,并积极争取将3家园区建成省和国家级高新区。提升建设常州轨道交通、天宁新能源材料、钟楼高端装备三家科技产业园及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根据示范区建设要求,实施“六个100”,即建设100家海外研发机构、建设100家重点研发机构、培养100名科技创业企业家、培育100只传统产业的高端产品及100个新兴产业高新技术项目、推进100项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实施。积极培育石墨烯、印刷电子、3D打印、4G移动互联等一批先导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碳材料等十大产业链,努力建成全国一流、全球有竞争力的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领域的创新高地和产业化基地。
  二是突出创新创业,把创新型企业培育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积极顺应创新创业由精英逐步走向大众的新趋势,为方兴未艾的“草根创新”添薪加火,加快形成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格局。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实施众创空间建设、创业主体培育、创业企业孵育、创业投融资促进、创业服务提升、创业文化营造等六大行动;完善扶持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按照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要求,积极引导和支持国家高新区、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众创空间,建立创客学院,组织创业大赛。培育创新型企业,通过引进高端研发人才、整合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实施并购重组、推进产业培育和整合、加大融资支持力度等举措,重点支持23家龙头企业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围绕193家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推进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辅导、推进“新三板”、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引导社会化资本加大投入、强化创新资源的集成支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高”,充分运用高企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推进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在“质”的提升和作用发挥上寻求突破,加快形成国家级、省级的后备队。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5%以上,争取20家以上企业进入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争取省创新平台绩效评估优秀10项以上。
  三是突出集聚集成,把优化配置创新要素资源作为提升科技服务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创新资源,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努力实现更多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把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积极争取上级项目。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源,例如:国务院关于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大众创新创业的96条政策。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科技计划项目,主动瞄准国家和省科技政策、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帮助企业选对项目、选好人才、选准合作对象,争取年内承担省级以上科技项目超过300项,争取上级经费超4亿元。深化产学研合作。组织市党政企业代表团出访、第五届苏洽会等重大活动,围绕光伏、医疗器械、碳材料等三大领域,开展3场重点专题产学研对接。推进“天天5•18”平台建设。全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00项以上,引进高校院所的最新技术成果超3000项,引进建设公共研发机构、技术转移中心5家,转移转化技术成果100项。推进国际科技合作。重点组织“2015常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国际技术交流会”、    “APEC智慧城市政企对话会”等国际交流活动;加快推进中以常州创新园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和创新规划的编制,跟踪以色列企业入驻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的Guideline的发布,加快中国以色列常州创新园知识产权合作与保护试验区建设。

来源:常州市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