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民低碳祭扫 清明节逐渐回归清净与文明
昨天是清明节,天气晴好,约46万市民前往各墓园祭扫,寄托哀思。据市殡葬管理处统计,截至昨天,全市祭扫人数已超400万人。
记者调查发现,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传统祭祀方式,正逐渐被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社区公祭等文明的祭祀方式取代。这股低碳环保的绿色祭祀之风,让传统的清明节逐渐回归“清净”与“文明”。
墓园 鲜花成祭祀主角
昨天早上7点开始,普觉寺、隐龙山、雨花功德园等墓园周边道路的交通流量明显上升,墓园道路两旁停满了车辆,前来祭扫的市民络绎不绝。
在雨花功德园,记者发现,不少来扫墓的市民手中拿的不是纸钱、鞭炮,而是一束束鲜花。
今年65岁的王先生说,他家人从前几年开始,就不再给父母准备纸钱了,每人一束鲜花,既环保又文明。
“古人讲究‘入土为安’,烧纸钱、放鞭炮,只会惊扰到先人的安息。”前来普觉寺陵园扫墓的七旬老人李蕙兰说,父母生前都是教师,喜欢浪漫。今天给二老送些鲜花,他们看了也高兴。
“从3月中旬到清明节当天,我市已有超过400万人扫墓。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厚敛重葬、烧纸钱等陈规陋习正逐步淡出,文明祭祀逐渐被人们接受和认可。”市殡葬管理处陵园中心张明跃介绍。
网上 网络祭奠成为新风尚
“姥姥,您在那边还好吗?那里也有电视看吗?也可以常去动物园吗?”
“爸爸,清明节到了,女儿对您的思念越来越浓。每当想起您,心中就有万分的不舍。爸爸,您好吗?”
……
这是记者在南京部分祭祀网站上看到的寄语。
“3年前,功德园就开展了‘云祭扫’,市民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或是一部电脑,就可以随时上网调阅‘云’系统里面储存的视频资料,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纪念馆。”雨花功德园常务副总经理阮锋说,目前,该园网上纪念馆已有千人,访问量最大的一个纪念馆达到200多万次。
2014年,雨花功德园又尝试在墓碑上建二维码,目前已经有70多个墓碑贴了二维码。该园还开通“网络视频远程祭扫系统”,远在国外的游子因路途遥远,无法到公墓祭扫,园区可以代为祭扫。
目前我市还有很多祭祀网站,只要注册成会员,按照提示可为亲人建立一座永久的网上纪念馆或网上墓地。人们可在网上拜祭,点歌、上香、献花、祭酒及发表祭文、上传相片均可实现。
观察 “低碳”祭扫成为更多市民选择
一条微信、几句留言、一束花、一棵树、集体江祭、社区公祭……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市群众祭扫方式更趋多元,“低碳”祭扫成为更多市民的选择。
从3月下旬开始,市殡葬管理部门已组织了9次集体江祭活动,3000多名市民在滚滚江水中撒下片片花瓣。清明节前夕,还组织了1场生态葬公祭,各区民政部门还组织了199场社区公祭活动。
“清明祭祀传递的是活着的人的观念、心态和情绪,是折射社会价值取向的一面镜子。无论采取何种祭祀方式,心意到了比什么都重要。”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友华说。
江苏省殡葬协会副会长丁盛清表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之一的清明节,上坟扫墓、祭祖追思都表达着对先人的感恩和怀念。只有让清明节回归“清净”与“文明”,清明节的优良传统才能得以更好地继承与发展。
本报通讯员 黄隽 胡静
本报记者 马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