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初具成效
近年来,苏州市以推广“政社互动”、开展“三社联动”为抓手,以深化基层民主、增强居民自治为重点,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扩大社会参与为动力,统筹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取得可喜成绩。3年来,全市共有3个县(区)、3个街道、12个社区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单位”,工业园区和姑苏区先后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市社会组织总数、万人拥有数、专业社工机构数、持证社工数均提前实现和超过“十二五”指标,并被评为“全国社会组织创新示范区”。
一是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治理思路更加清晰。始终把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作为加强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基础工程,注重全局思考、系统谋划、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建立健全创新社会管理、社区治理的工作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其中市本级先后出台10个“政社互动”工作文件,将“政社互动”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校)主体班次培训、村(社区)干部培训的指定内容和机关作风效能考核的基本指标。
二是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治理结构基本形成。社区治理结构由过去的“单一主体、偏重管控”向“多元主体、协商共治”转变,各类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新型社区服务管理模式覆盖全市城乡社区。初步理清基层政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权力边界,以契约形式确立协商共治关系。3年来,全市先后投入8000万元用于持续实施“公益创投”、“公益采购”及创新“公益伙伴”活动,共有500余家社会组织实施了近900个民生类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受益市民超过100万。
三是有序衔接、良性互动的治理机制逐步建立。“政社互动”全面推广,实现乡镇(街道)、开发区全覆盖。“三社联动”、“专项公约”试点逐步推进,激发基层民主实践新活力。住建、卫计委、民政和残联4部门共52项职能事项向社会转移,完成转移主体与承接主体的对接。太仓市率先探索多层制度化社区协商机制、相城区建立社区治理与小区物业管理衔接互动机制、常熟市村民代表会议“八大议程”等做法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是扁平高效、信息惠民的治理手段相继应用。推进城乡社区治理权力下放、重心下移和网格化、信息化的服务管理模式。全市城乡社区普遍建立“一站式”公共服务大厅,实行“一岗多能、一岗多责、分片包干”,开展“社工引领义工”的专业化服务、志愿互助服务、社会组织承接社区服务创新实践;广泛推进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的收集、分类、处置、反馈的社区工作方法,依托社区综治工作平台,着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社区。
五是减负增效、“去行政化”的成效初步显现。按照制度设计、动员部署、全面清理、公布清单、督查整改5个步骤,全市自上而下开展社区减负增效专项治理,初步解决“五多”等行政负担过重的问题,协助工作、达标评比表彰、村(居)盖章、村(社区)台账4类事项大幅度减少,分别下降56%、93%、85%和78%。
六是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服务设施更加完善。全市各地普遍加大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投入。目前全市城乡社区办公、活动用房平均面积分别达1368平方米和1578平方米,比2012年分别增长12.9%、3.7%;各地集中新(扩)建了一批集聚多种功能的“三社联动”综合体、“民众联络所”,同步建成60个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入驻孵化的社会组织超过4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