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统计监测调查报告

27.08.2016  18:11



前一阶段,省统计局和省人社厅联合开展了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统计抽样调查,借此机会,南京市统计局对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省标准)的全部规模以上单位做了全面调查,调查取得了2014年和2015年企业人才及相关方面的较为详尽资料,为开展分析研究提供了便利。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1 、调查的主要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单位基本情况和单位人才情况两大部分,共17个指标,分别从单位情况、科技活动情况、人才类型、从业人员学历结构、人才载体5个方面进行反映。

2 、调查的单位数

南京市本次调查的单位数为623家。其中:工业企业488家,占调查单位数的78.3%,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8.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5家,占调查单位数的21.7%,占全部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数的36.7%。

3 、从业人员情况

2015年末,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拥有从业人员32.43万人,比上年增长1.1%。其中:工业企业拥有从业人员25.44万人,比上年下降0.7%,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3.3%,比上年提升0.8个百分点;软件业企业拥有从业人员6.99万人,比上年增长8.5%,占全部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84.8%,比上年降低0.6个百分点。

4 、企业的经营状况

1 )工业企业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总计4928.75亿元,比上年增长5.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7.1%,比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5138.0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9.8%,比上年提升1.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902.53亿元,比上年下降5.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2%,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为220.67亿元,比上年下降27.7%,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6.4%,比上年下降8.3个百分点。

2 )软件业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 :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资产总计617.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占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76.8%,比上年降低5.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为44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占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79.1%,比上年降低2.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3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占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78.2%,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为55.1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占规模以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的85.2%,比上年提升9.1个百分点。

5 、科技活动情况

1 )科技活动人员情况: 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8.31万人,比上年增长6.6%。分行业看,工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3.74万人,比上年增长1.6%,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5.0%,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48.7%;软件业企业拥有科技活动人员4.57万人,比上年增长11.1%,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55.0%。

2 )研发人员情况 :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活动人员中研发人员为6.49万人,比上年增长6.8%,占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20.0%,该比重较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工业企业拥有研发人员2.78万人,比上年增长2.6%,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人员总数的42.8%,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总数的50.6%;软件业企业拥有研发人员3.71万人,比上年增长10.1%,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人员总数的57.2%。(见表1)

1 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活动人员队伍情况 单位:万人

从业人员

科技活动人员

# 研发人员

2015年

2014年

2015年

2014年

2015年

2014年

全市

32.43

32.07

8.31

7.79

6.49

6.08

工业

25.44

25.63

3.74

3.68

2.78

2.71

软件业

6.99

6.44

4.57

4.11

3.71

3.37

6 、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共投入研发经费177.77亿元,较上年增长13.1%。其中:研发经费投入上亿元的有27家,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的4.3%;开展了研发活动的企业有426家,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的68.4%。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3.33%,比上年提高了0.5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5.75亿元,比上年下降2.7%,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总投入的42.6%;软件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102.02亿元,比上年增长28.6%,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经费总投入的57.4%。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55%,比上年提高了0.05个百分点;软件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3.20%,比上年提高了1.84个百分点。

7 、人才结构情况

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经营管理人才3.57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11.0%,其中: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17万人,占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的32.7%。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技能人才12.07万人,占从业人员总量的37.2%,其中高技能人才3.07万人,占技能才人总数的25.4%。(见表2)

分行业看经营管理人才情况,工业企业拥有经营管理人才2.78万人,比上年增长4.4%,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的77.9%;软件业企业拥有经营管理人才0.79万人,比上年增长21.0%,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的22.1%。其中:工业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有0.83万人,比上年增长7.6%,占其经营管理人才数的29.9%;软件业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有0.34万人,比上年增长19.1%,占其经营管理人才数的43.0%。

分行业看技能人才情况,工业企业拥有技能人才7.75万人,比上年减少4.4%,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总数的64.2%;软件业企业拥有技能人才4.32万人,比上年增长10.4%,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总数的35.8%。其中:工业企业高技能人才2.17万人,比上年增长5.5%,占其技能人才数的28.0%;软件业企业高技能人才0.90万人,比上年增长26.7%,占其技能人才数的20.8%。

2 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类型   单位:万人

经营管理人才

# 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技能人才

# 高技能人才

2015年

2014年

2015年

2014年

2015年

2014年

2015年

2014年

全市

3.57

3.32

1.17

1.05

12.07

12.02

3.07

2.77

工业

2.78

2.66

0.83

0.77

7.75

8.11

2.17

2.06

软件业

0.79

0.65

0.34

0.28

4.31

3.91

0.90

0.71

8 、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情况

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2.39万人,较上年增长8.2%,占从业人员总量的7.4%;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9.92万人,较上年增长7.0%,占从业人员总量的30.6%;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有20.03万人,较上年增长3.4%,占从业人员总量的61.8%;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0.72人,较上年增长21.8%,占从业人员总量的2.2%。

分行业看,工业企业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0.98万人,占其从业人员数的3.9%;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4.73万人,占其从业人员数的18.6%,还不足两成;中专及以上学历有13.42万人,占其从业人员数的52.8%;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0.52万人,占其从业人员数的2.0%。软件业企业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有1.41万人,占其从业人员数的20.2%;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5.19万人,占其从业人员数的74.3%;中专及以上学历的有6.61万人,占其从业人员数的94.5%;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0.20万人,占其从业人员数的2.9%。(见图1、图2)

9 人才载体情况

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拥有各类人才载体共552个,包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6个(较上年增加6个),其中工业企业拥有31个,软件业企业拥有5个;企业院士工作站22个(与上年持平),其中工业企业拥有20个,软件业企业拥有2个;企业技术中心287个(较上年增加28个),其中工业企业拥有226个,软件业企业拥有6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7个(较上年增加17个),其中工业企业拥有161个,软件业企业拥有46个。(见图3)

二、调查情况的主要特点

1 、研发经费投入特点

1 )软件业企业是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经费投入的主力。 软件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57.4%,而软件业企业数只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的21.7%。软件业企业比工业企业在研发经费上多投入26.27亿元;软件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比工业企业高出14.8个百分点。

2 )软件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远高于工业企业。 软件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高达23.20%,与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55%相比,遥遥领先,优势明显,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体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3 )软件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明显。 软件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上年增加了29.56亿元,增幅达28.6%,高于工业企业31.3个百分点。软件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比上年提高了1.84个百分点,而工业企业只提高了0.05个百分点。

4 )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情况好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共投入研发经费75.75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55.3%,而企业数只占全部规上工业企业数的18.0%。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比上年下降2.7%,降幅低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降幅0.7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55%,比全部规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高出0.43个百分点。

2 、研发人员队伍结构和变化特点

1 )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活动人员、研发人员主要集中在软件业企业。 软件业企业具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特点,科技活动人员、研发人员力量投入众多数,大大拉升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研发人员数。软件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比工业企业多0.83万人,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重高出工业企业10.0个百分点;软件业企业研发人员比工业企业多0.93万人,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人员总数的比重高出工业企业14.4个百分点。

2 )软件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和研发人员数增长明显 。软件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研发人员的增长速度均超过10%,远高于工业企业,提升了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和研发人员总数的增长速度。软件业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增速比工业企业高出9.5个百分点,研发人员增速比工业企业高出7.5个百分点。

3 )软件业企业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研发人员比重远远高于工业企业。 软件业企业从业人员中的科技活动人员比重超过六成(65.4%),高出工业企业50.7个百分点;软件业企业研发人员占其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半数(53.1%),高出工业企业42.2个百分点。

4 )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企业研发人员比重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015年,工业企业的研发人员数占其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为10.9%,高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个百分点,2014年则高出3.4个百分比。

3 、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特点

1 )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工业企业。 工业企业拥有的经营管理人才比软件业企业多近2万人,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总数的比重较软件业企业高出56.9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拥有的技能人才比软件业企业多3.43万人,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技能人才总数的比重较软件业企业高出28.4个百分点。

2 )软件业企业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比重大,工业企业高技能人才比重大。 软件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的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比重,较工业企业高出13.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数比软件业企业多1.83万人,占其技能人才数的比重较软件业企业高出7.2个百分点。

3 )软件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数和技能人才数增长较快。 软件业企业虽然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总量不及工业企业,但其增长速度较快。软件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数增速快于工业企业16.6个百分点,其中: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数增速快于工业企业11.5个百分点。软件业企业技能人才增速领先于工业企业14.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能人才增速领先于工业企业21.2个百分点。

4 、从业人员学历结构特点

1 )软件业企业从业人员学历层次明显高于工业企业。 软件业企业从业人员中拥有研究生及以上高学历的比重,较工业企业高出16.3个百分点;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重,较工业企业高出55.7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的比重,较工业企业高出41.7个百分点。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有59.0%分布在软件业企业中,中专学历人员有86.0%分布在工业企业中。

2 )工业企业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明显多于软件业企业,但占其从业人员的比重不及软件业企业。 工业企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比软件业企业多0.32万人,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副高以上职称总人数的比重为72.2%,比软件业企业高出44.4个百分点,但工业企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数占其从业人员的比重较软件业企业低0.7个百分点。

5 、人才载体建设主要特点

1 )在各类人才载体中,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最多,企业院士工作站数量最少。 企业技术中心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载体总数的52.0%,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占人才载体总数的37.5%,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占人才载体总数的6.5%,企业院士工作站仅占人才载体总数的4.0%。

2 )各类人才载体主要集中在工业企业中。 工业企业建有企业院士工作站的数量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院士工作站总数的90.9%,而软件业企业仅占9.1%;工业企业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数量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的96.1%,而软件业企业仅占13.9%;工业企业建有企业技术中心的数量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78.7%,软件业企业占21.3%;工业企业建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量占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的77.8%,软件业企业占22.2%。

三、值得关注的问题

1 、缺乏高学历和高技能人才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产业,而重大技术的突破需要依赖高端人才来实现。企业不仅仅缺985、211高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对职业院校学生也求才若渴。对于前沿产业和越来越多的智能化工厂,企业需要会原创研发的人才,也需要大量懂运营、维护具备高技能素质的蓝领技工。目前,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高学历、高技能人才还较为缺乏。2015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量的2.2%,其中:工业企业该比重为2.0%,软件业企业为2.9%。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总量的9.5%,其中:工业企业该比重为8.5%;软件业企业为12.8%。同时,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总体上学历层次仍然偏低,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重还不足两成(18.6%),说明至少有72.9%的人员既没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也不是高技能人才。这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技术密集的特点不相匹配。

2 、人才载体建设不足

2015年,我市仅6.1%的工业企业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而软件业企业该比例更低,仅为5.2%;仅4.1%的工业企业拥有企业院士工作站,而软件业企业该比例只有1.5%;工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有率为38.9%,软件业企业该比例为31.1%;工业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有率为24.2%,软件业企业该比例为25.2%。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各类人才载体比重均不高,特别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尤显不足。我市科教资源优势突出,2015年,在宁中国科学院院士有4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7人,高校53所,独立科研机构136个。但从人才载体建设情况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与我市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利用我市的院士、博士等专家资源,自主研发的动力和意愿还不足。此外,软件业企业拥有大量的研发人员(占其从业人员的53.1%),如果人才载体数量不足就不能很好地聚集、培养科技人才,同时也不利于研发成果的产生和转化。

3 、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收窄

2015年,受经济下行影响,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收窄,比上年下降2.7%,其中:人员经费下降了0.2%,人员经费投入占其研发经费总投入的34.9%,较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低了1.0个百分点,与软件业企业人员经费投入占其研发经费总投入的71.1%更是相距甚远。同时,工业企业增加了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比上年增长1.6%)和研发人员数量(比上年增长2.6%)。研发经费投入的收窄和研发人员数量的增加,反映出企业对于研发经费投入持谨慎态度以及人员经费保障的不足,而这会影响到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以及对研发人员的激励。

四、对策建议

1 、大力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端人才

聚焦“五型经济”主攻方向,对接十大类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人才需求清单,精准配置,加大对企业的人才输送力度。高校和职业院校需顺应人才需求结构转型,加强校企合作,开发新专业和课程,培养更多适应企业、市场需要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同时,紧扣创新型经济发展需求,强化战新兴企业引才育才的主导作用,改变企业对于人才重使用而轻培养的观念,发挥劳动者素质提升对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以更大力度支持企业引进国内外具有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重大业绩成果的高端人才;支持企业畅通人才职业发展通道,健全技能培训制度,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技能培训。

2 、进一步强化人才载体建设

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可以为企业聚集人才、培养人才、发挥人才作用提供良好的平台,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政府可通过汇聚软件谷、未来网络谷、液晶谷等若干特色产业基地优势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载体扩容、提档、升级,为企业创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院士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等人才载体提供帮助和支持,例如:对新建人才载体并被政府部门认定的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和补贴,鼓励企业强化人才载体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我市高校、科研院所牵线搭桥,建立科研联盟,搭建平台载体,引导、帮助企业更充分地利用我市丰富的科教资源。

3 、完善相关政策,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增加研发经费投入

要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掌握核心技术,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对于科研活动及研发人员的经费投入。工业企业研发能力还处于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模仿应用阶段,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政府需进一步完善扶持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相关政策,增强企业的信心,鼓励、引导工业企业加大对研发经费的投入,包括对研发人员的投入,但需掌握好激励与约束的平衡点。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工业企业的资金支持,例如,增加研发引导资金投入,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加大鼓励、支持研发的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力度,资助重大科技项目和研发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等等。

注:本次监测采用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标准,涉及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软件服务外包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智能电网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该标准涵盖了国家统计局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中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划分的七大类,同时根据江苏的情况,增加了物联网和云计算产业、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及智能电网产业这三大类。


(撰稿人: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