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南通市审计局抓教育培训促能力提升纪实
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审计干部队伍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近年来,南通市审计局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全面把握审计机关岗位特点和审计干部成长规律,按照审计工作发展需求开展教育培训,在创新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提高队伍素质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
坚持服务审计,按需施教
该局把培训需求适配度、教学内容满意度作为衡量教育培训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本着审计事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审计干部履职尽责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分层次向局领导、各县市区审计局、市局各处室征求意见,共发放问卷调查表250份,收集到要求开展健康知识、公共礼仪、提升业务技能等各类建议580条;汇总整理后结合审计工作实际认真制定教育培训方案,2011年至2014年10月共组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7800人次,使审计干部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能及时更新理念,优化知识结构,了解宏观政策,把握发展规律,提升驾驭审计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为。每年借冬训、七一等契机,集中开展中央重要精神解读、查案技巧、写作、保密等讲座,丰富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的同时,充分体现按需施教宗旨。
不断创新方式,科学培训
为取得培训实效,该局走科学培训之路,不断创新教育培训方式,优化培训内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综合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切实提高培训效果。通过邀请投资审计等相关行业的专家来局作讲座,适时组织审计人员到先行先试或经验丰富的兄弟单位学习交流,开展政策法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综合性培训等方式,提升审计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职业素养;结合审计工作新要求,采取细化领域和专业的环境资源、工程审计等分类培训,培养相关领域的专家型人才。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该局还注重与实际相结合,努力实现市县两级联动,有计划地将县市、区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编入重点项目审计组,开展“实战训练式”培训,加强市县两级审计人员的配合度,全面提升基层审计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3年多来,该局共实施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538个,查处违规金额34.96亿元,损失浪费10998万元,已上缴财政5705万元,核减工程造价8.61亿元;提出审计建议619条,促进建章立制45项;移送案件线索98件;上报的综合报告、审计专报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25篇次,进一步彰显了审计促进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作用。
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实效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培训对审计人员能力素养提高的帮助程度是该局考量培训效果的标杆。
该局坚持培训工作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原则,在培训中注重联系实际,将审计人员日常工作中碰到的情况、遇到的问题融入培训工作。结合工作实际,开展经常性的审计质量点评,每年组织市局法规处就本年度就审计人员工作中出现的相关情况和问题进行分析和点评,使大家切实了解审计质量的问题所在;开展预算执行和案例分析、审计案件线索查处经验及技巧等讲座,帮助审计人员从真实的事例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邀请专家作拆迁资金审计经验介绍,使审计人员在潜移默化中汲取经验,提升能力。与工作实际结合度较高的培训方式,使审计干部对知识和技能更易接受,在工作中更乐于去借鉴和实践。
该局先后获得审计署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优秀公务员集体嘉奖,被表彰为“江苏省文明单位”“南通市文明行业”等称号,连续多年在全省综合考核中名列前茅。3年多来,该局获国家、省、市奖励、表彰等各类荣誉105项。
注重多措并举,提升素质
为全面提升审计人员素质,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勤政廉洁的审计干部队伍,该局多措并举,拓展培训思路,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开展各类业务专项评比活动,如审计之星推选、计算机审计方法竞赛、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结合文明创建工作,组织审计干部参加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等活动;制订了《干部学习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干部学历教育工作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审计干部职工学习、培训、教育等若干规定的通知》等有关参加学历教育和技术职称资格考试培训的考核奖励办法,将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考核、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
同时,该局将实地教育与网络教育相结合,考虑到审计工作外出较多的特殊性,将教育培训化整为零,寓教于点滴时间,将学习内容上传至局内网教育培训专栏,方便审计干部随时学习;鼓励审计干部参加高层次、高学历、高技术职称资格的培训教育和学习考试,拓宽知识层面、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识水平。截止目前,全局共有高级职称39人,中级职称36人;研究生学历18人,本科以上学历占全局总人数的98.8%;先后有9为同志走上县处级领导岗位,8位同志通过公推公选、公开招考等途径被上级机关、兄弟单位、国有企业集团、跨国公司等招录、调任、聘用。
切合审计工作实际,跟上社会发展步伐的培训教育使该局审计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理论素养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切实增强、工作作风明显改进,教育培训推动审计事业发展的作用也进一步凸显。(邢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