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市五种理念 助推困境儿童发展
近年来,张家港市在建设现代民政实践中,运用“公平、法治、市场、系统、社区+”五种理念,推动困境儿童福利事业的快速发展。
一是坚持公平理念,推动困境儿童福利服务保障。在政策设定上:《张家港市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从“安全保护、医疗保护、康复扶持、教育帮扶、住房保障、就业扶持”六大方面逐步推动建立和完善“分类别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分层次社会保护机制、专业化可持续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具体实施上:建立了覆盖市、镇、村(社区)三级的儿童福利督导员队伍,形成“社区预防筛查——社工专业服务”相配合的工作模式。在保障服务上:2015年起,每年安排200万元列入“儿童福利经费”,专项用于儿童工作从业人员培训、儿童福利载体建设和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各镇(区)依据本辖区公办学校数建设数量对等的“四点半学校”、“儿童之家”等儿童福利载体。
二是坚持法治理念,推动困境儿童福利权益保障。在回应群众诉求方面,出台《市少年儿童大病医疗救助办法》,切实缓解该市重大疾病患儿的医疗困难。制定《市贫困家庭学生阳光午餐实施意见》,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大学中低保或者低保边缘家庭子女和特殊学校全体学生免费提供午餐。在响应改革号召方面,自觉将儿童福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改革转型升级紧密结合,在法律法规授权框架下,引入法律顾问制度,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儿童福利供给方式。在呼应保护需要方面,在社区、学校开展“反对和制止针对儿童的暴力”宣传活动,在公交车投放儿童保护宣传视频等形式,用宣传扩大了儿童保护的社会影响;设立儿童保护热线、儿童庇护中心,建立儿童受侵害事件的“报告回应”渠道,倡导全社会关注儿童安全,用行动提升了儿童保护的社会意识。
三是坚持市场理念,推动儿童福利服务多元。一是政府购买服务。开展儿童保护试点项目,链接社会资源参与儿童福利服务工作;开展招投标和公益创投,项目涵盖促进儿童发展、保护儿童安全、为困境儿童提供支持性服务等类别;通过个案、小组活动等,吸引23个社会组织参与,形成了“共享阳光”、“童心筑梦”等品牌。二是冠名基金捐赠。新增7个儿童福利冠名基金,累计接收善款122.5万元,在助学和助医方面惠及该市困境儿童747名。三是培育专业力量。通过引导与培育,截止到去年8月底,全市共有从事儿童、青少年领域的持证社工约150人,社区持证社工560人,村(社区)儿童福利督导员中持证社工58人,市级共孵化儿童、青少年的专业社会组织、社工机构14家。
四是坚持系统理念,推动儿童保护网络构建。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包括困境儿童在内的儿童福利和儿童保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优化了协调对接方式,形成“民政部门牵头,多个部门联动”的协作工作机制,梳理、整合工作职能,确保各部门资源合理利用。在民政内部系统中,儿童福利院推动3项“专业发展”:推动人员向专业化发展,13%的工作人员为持证社工,形成社工主导,康复、医疗等专业协同推动儿童福利机构专业化发展的格局;推动服务向专业化发展,市儿童福利院吸引社工实习生、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机构社工服务,运用专业社工方法促进机构养育儿童成长,开展“类家庭”项目提高机构养育孤儿的社会融合能力;推动机构向专业化发展,市儿童福利指导中心登记注册为民办非企业,扩展服务范围,对儿童保护热线个案入户评估、提供庇护,为散居孤儿提供建档、体检等服务。
五是坚持“社区+”理念,推动困境儿童福利创新发展。一是完善“社区+”平台,通过开展城乡社区布点规划的实施,进一步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布局,拓展一站式服务、社会组织孵化培育、社会工作者服务等功能,满足居民对儿童托管、子女教育等各类新需求。二是提供递送服务,目前形成了社会组织独立运营的“嵌入式”递送服务、社区儿童福利督导员转介社会组织跟进服务对象的“合作式”递送服务、紧急灾害避险救助的“外援式”递送服务、“学校——社区——社工”的联动“支持式”递送服务等4项个性化儿童福利服务。三是“三社联动”服务,依托苏州市首个社会组织孵化器——市公益组织培育中心,培育儿童福利服务类社会组织,力推青少年服务项目提供儿童社工岗位,为儿童社工实践与发展提供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