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开馆 五个“泪”为魂串起陈展
为“慰安妇”“拭泪”。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余萍万程鹏摄
空中俯瞰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吴俊摄
大门前的主题雕塑和“泪墙”。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吴俊摄
新华报业网讯 12月1日,南京市秦淮区五老村街道的利济巷2号,8栋灰黄色外立面的小楼周围,一大早就挤满了市民。当天上午,“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举行开馆仪式并试运行。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下称“纪念馆”)的分馆,这里是亚洲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日军慰安所旧址,更是中国大陆第一座经在世“慰安妇”亲自指认的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中宣部以及江苏省、南京市领导、各界群众等300多人出席当天的开馆仪式。
泪洒“一面墙”
由著名雕塑家吴显林创作的“慰安妇”主题雕塑,静静地安放在陈列馆入口处。雕塑由三位“慰安妇”组成,其中一位身怀六甲,身形虚弱,一手护住腹中胎儿,一手搭在另一妇女身上,她们的神情,无力,无助,无望。这组雕塑的由来并非臆想,创作原型是二战时期随军记者拍摄的中国战场上怀孕的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
雕塑的背后,是一整面墙的眼泪。13颗硕大“泪滴”,参差洒在斑驳陈旧的墙面,凝重而悲怆。在右侧的另一面墙上,密密麻麻拓印着当年“慰安妇”的黑白头像照片,每一张脸上都是屈辱和愤怒,每个人的眼里都含着泪水。这面墙下面,辟出一小块裸露的黑土地,时间的年轮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慰安妇”幸存者的眼泪却从未休止,浸湿了这片记录下日军滔天罪行的土地。
据了解,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原由国民党中将杨普庆于1935年至1937年间陆续建造,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物,名为“普庆新村”。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后,将利济巷2号改造为“东云慰安所”,将18号改造为“故乡楼慰安所”,后来两处连在一起。据调查,至少数十名中朝籍“慰安妇”,在此惨遭侵华日军的蹂躏虐待。其中,利济巷2号楼上第19号房间是朝鲜籍“慰安妇”朴永心当年被拘禁的地方。2003年11月21日,她曾经来现场进行指认。利济巷2号由此成为中国大陆唯一经在世的“慰安妇”指认的慰安所。
“慰安妇”们痛苦的泪水,远不止在这一面墙、一片地,一条路上。陈列馆共展出了1600多件文物展品、400多块图板、680多幅照片,其中两件国家一级文物尤为珍贵。一件是已故“慰安妇”雷桂英老人生前捐赠的消毒剂高锰酸钾,这些大型颗粒的高锰酸钾是南京汤山原日军高台坡慰安所发给“慰安妇”用作卫生措施的,是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的重要罪证。另一件为松下富贵楼慰安所为“慰安妇”检查身体时使用的内窥器。此外,还有从日本友人大东仁处征集的“突击一番”安全套和星秘膏。安全套上不仅印有日军的标志,还有4个汉字:突击一番,意为“进攻最厉害”。星秘膏则是让日军和安全套配套使用的。
记者注意到,在陈列馆二楼,有一处名为“流不尽的泪”的陈列,一名半身浮雕的年迈“慰安妇”眼眶里,泪水汩汩而下,浮雕下方写着一行字——“请您为她擦去眼泪吧!”金陵科技学院大一学生刘雨阁看到这里时泪如雨下,她说:“这里的每一个展品,每一幅图片,都是一章“慰安妇”的血泪史,更是侵华日军的罪恶史。‘慰安妇’的每一滴泪,都是在向全世界展示和控诉罪行!”
难愈跨越国界的创伤
展馆里,记者遇到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来自江苏如皋市白蒲镇杨家园村的村民姜伟勋。他在主题为“日军在江苏的慰安所”陈列室里驻足很久。原来,墙上配以巨幅照片的“证人证言”主人翁周粉英,就是他的亲生母亲。“2007年,我看到媒体报道了南京唯一公开身份的慰安妇‘活证人’雷桂英老人刚刚去世,把这一消息告诉自己91岁母亲周粉英时,已双目失明的老母亲当场老泪纵横,决定公开自己万分屈辱的‘慰安妇’身份。”姜伟勋说,如今老母亲已经辞世,但后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段历史,不会忘记这些暴行。
岂止南京,岂止江苏!扬州、常州、杭州、上海、广州、汉口、厦门……陈列馆资料显示,日军的慰安所几乎遍及中国大陆南方占领区,光是上海一市,目前能确认的慰安所至少有166个。
又岂止中国!70多年前,朝鲜半岛、马来半岛、菲律宾、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同样是罪恶的慰安妇制度受害者。她们的伤痛,同样记录在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里。
在“来自朝鲜半岛的日军‘慰安妇’受害史实展”展厅,众多史料揭露了这样的事实:战时朝鲜半岛妇女被迫充当“慰安妇”的总人数在14万到20万之间。陈列的老照片中,朝鲜半岛妇女“像军需品一样被装在卡车或火车上,送到中国各地的慰安所,沦为日军性奴隶”。在《众多国籍的性奴隶》专题陈列中,不但展示出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日军慰安所分布图,还陈列出菲律宾岛慰安所的“管理规定”,铁证如山!
“这是为了人类的普遍正义而建!”受邀嘉宾、韩国独立纪念馆馆长尹柱卿说,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未来将成为一个传播中心,向全世界传播“日军制造慰安妇问题”这一史实。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更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说,中国“慰安妇”的血泪记忆不容忘却,任何想掩盖和推翻历史真相的图谋都是不能得逞的。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开创和平未来。“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建成,是有诸多的历史事实形成的证据支撑的。”
90年代,苏智良曾来到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调查。“2000年,我们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发现其中的受害者朴永心的非常著名的照片,就是怀孕的慰安妇。2003年,中国、朝鲜、日本的学者一起组成三国调查团。朴永心老人来到南京,对这里进行指认,所以形成一个非常完整的证据链。”苏智良说,这个证据链表明,日本政府和日本军队实施了这样一个性奴隶制度。“这是一个反人道的战争罪行。所以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的开放,意义之一就是展示这样一个反人类的、性奴隶制度的残暴性,而且它不仅仅只有中国的受害者,更多地包括了朝鲜半岛的受害者。”
开馆仪式现场,有一位静静坐在轮椅上的88岁老人,他的名字叫李邦华,此次为陈列馆捐献了梳妆台、衣柜、内窥器等12件珍贵实物。“当时我们家的房子被日军强征去做慰安所,就是当时的‘富贵楼慰安所’,日军走后屋里留下了很多物件,这次捐献给陈列馆,就是为了让更多人亲眼看到这些罪证,铭记这段历史。”李老的女儿李萍对记者说。“这些文物到了该保存的地方,我们感到非常激动。历史不能忘记,但如何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呢?肯定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将这些遗址和文物好好保存下去。”
陈列了什么
以五个“泪”为魂串起全部展陈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由8幢淡黄色的两层建筑组成,总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这处旧址在修缮时力求保持旧迹,维持原貌,门、窗、楼梯等原有的设计不得改动。”纪念馆名誉馆长朱成山告诉记者,作为一座以“慰安妇”为主题的纪念馆,目前共展出1600多件文物展品、400多块图板、680多幅照片,非常丰富,认真看完要半天时间。
“具体来说,整个陈列馆的陈列分为A区、B区、C区三个板块,各有侧重,但用五个‘泪’作为整个陈列馆展陈的灵魂。”朱成山说,慰安妇是一个非常痛楚的群体,不仅在被加害时流泪,即便幸存下来,她们的一生也都有流不尽的泪。所以,该馆以“泪”为主线,设计了“泪洒一面墙”、“泪湿一片地”、“泪滴一条路”,以及A区展览厅序“无言的泪”及“流不尽的泪”五大部分,串起整个展陈,以此刻画慰安妇受害者的这段历史。
A
“泪洒一面墙”
当年“慰安妇”们悲伤的眼泪,不经意间挥洒在慰安所内每个角落。斑驳陈旧的墙面上,仿佛可见硕大的泪滴,折射出她们的无助与绝望。
这是南京利济巷旧址陈列馆的基本陈列,题为《二战中的性奴隶——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罪行展》,旨在展示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以欺骗、掳掠、强迫等手段,为远离本土、数量庞大的日本军队配备从各国强征的大量年轻女子,建立完备的“慰安妇”制度,使无数的妇女成为性奴隶的历史真相;记载了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慰安妇”制度破灭的历史过程;以及战后中韩等国“慰安妇”幸存者们勇敢地站出来,揭露和谴责日军实行“慰安妇”制度的反人道罪行。
B
“泪湿一片地”
时间的年轮虽然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慰安妇”幸存者们饱经岁月风霜的面孔上,老泪纵横的泪水流淌着浸湿了地面。这是对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罪行无言的控诉。
这是南京利济巷旧址陈列馆的旧址陈列,题为《金陵梦魇——南京日军慰安所与“慰安妇”史实展》,重点展示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开始建立和全面推行“慰安妇”制度,并在南京陆续建立40多所慰安所,如利济巷东云慰安所和故乡楼慰安所、福安里慰安所、下关得月楼慰安所等,大量来自中国、朝鲜半岛等国的女性沦为日军性奴隶;重点介绍了江苏南京的雷桂英、朝鲜籍的朴永心和韩国籍的易英兰等“慰安妇”幸存者在南京成为日军性奴隶的历史事实。
C
“泪滴一条路”
“慰安妇”们痛苦的泪水,曾滴落在慰安所内每一条路上,至今依稀可见,印证了她们对无法挣脱“牢笼”束缚的无助与悲伤。
由4个专题陈列组成,每个专题各占一座小楼,分别为:《专题陈列之一:沪城性奴泪》,重点介绍日军“慰安妇”制度在上海的罪行;《专题陈列之二:遍布中国的日军慰安所》,重点介绍侵华日军在中国20多个省、区及港、台实施“慰安妇”制度的史实;《专题陈列之三:伤痛记忆与控诉》,重点介绍来自朝鲜半岛的女性是如何被日军“慰安妇”制度摧残与折磨,以及“慰安妇”幸存者对日本政府的控诉;《专题陈列之四:众多国籍的性奴隶》,重点介绍东南亚各国及部分白人女性沦为日军“慰安妇”的史实,控诉日军在二战期间对各国女性造成的伤害。
保住这处历史遗址
学者曾撕掉拆迁办封条
年逾七旬的南京师范大学经盛鸿教授致力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约30年,在写作《南京的慰安所与慰安妇》论文时,与南京利济巷慰安所结下缘分。
“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历史价值是独一无二的。”参加开馆仪式的经盛鸿说,这是南京乃至中国和亚洲地区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日军慰安所旧址,也是唯一的一处被在世慰安妇指认过的慰安所建筑。2003年11月20日,抗战时曾被日军诱骗到这里充当3年慰安妇的朝鲜老人朴永心,在其81岁高龄时,在中日学者帮助下,重回南京利济巷,指认了这处让她遭受日军侮辱与摧残的伤心之地。这处浸透了慰安妇血泪历史的民国建筑,以铁一般的事实,向世人讲述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是反击日本右翼否认和抹杀日军实施“慰安妇”制度的有力武器。
即便如此,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也曾命运多舛,从“拆”字上墙,到遭遇火灾,数度挺过“劫难”。“就在朴永心老人指认这处旧址的第二年,有关方面要拆掉这个地方,还被贴上封条,我听说后激愤不已,和学者们奔走呼吁,有一天,经过激烈的辩论交锋之后,我直接将拆迁办贴在这处建筑上的封条撕下了,至今保存在我的家中。如今,利济巷慰安所遗址终于有了它应有的地位,我保留的这张封条也意外地成为见证这一段特殊历史的‘文物’,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啊!”经盛鸿激动地说。
明年3月将再次
提交慰安妇申遗材料
上海师范大学的苏智良教授是从事日军“慰安妇”历史研究的权威专家,他也来到了开馆仪式现场并发言。他告诉记者,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能够保存下来,并作为历史见证向世人开放,说明南京市政府、南京人民是有担当的,他们经过不断努力,才把这里保存下来,是非常了不起的。这里曾经不仅有过韩国的受害者,还有过来自日本的受害者。目前,日本千方百计否认日军“慰安妇”制度及其史实,最近还阻挠“慰安妇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上世纪90年代开始,苏智良等学者在国内开始发现有慰安妇的受害者,并到南京利济巷2号进行调查。据报道,目前活着的慰安妇还有22位,平均年龄89岁,“但这样的人群在逐渐减少,且晚年的状况都不容乐观,希望社会更多地去关心她们。”
苏智良说,教科文组织官员认为,中国申请的慰安妇资料完全符合标准,但考虑到受害者不止中国一方面,因此建议联合申遗。他计划在明年3月再次就“慰安妇档案”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申请,争取能够进入世界记忆名录。
-小贴士陈列馆每天接待200名观众
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陈列馆,因为是原址修复,存在先天空间相对狭小、楼梯陡峭的特殊情况,陈列馆不具备接待大客流的条件,因此无法接待团队参观,包括旅行团队。有关负责人表示,试运行期间,每天接待观众200名左右。预约参观对象为18岁以上的人群,公众可以通过网络预约方式参观,时间为每日9:00—16:30,周日、周一及法定节假日闭馆。记者 王拓 王世亭 于英杰
原标题:
编辑: 周莉娜、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