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差距 思对策 谋发展 中国智库在新起点破浪启航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不仅清晰绘出我国智库未来的发展线路图,也使我国各领域智库为国家发展贡献智慧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加紧迫。
连日来,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走访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等多方智库机构,感受学界受到的鼓舞和激励,也倾听他们对切实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谏言和心声。
“中国智库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智库的春天已经来临”,“新一轮智库潮来袭”……随着《意见》的发布,党和国家关于我国智库发展建设的政策犹如一缕春风吹进学界,激荡着每一位学人的心。
“《意见》是我党历史上首次出台加强智库建设的专门文件,这对中国智库发展及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具有里程碑意义。”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姜延军认为,《意见》处处体现着“具体”的思维和精神。“2020年”、“50至100个”、“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智库”、“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队伍作为智库建设重点”,等等信息,都预示着《意见》不是让人激动一下子的“兴奋剂”,而是让人可以期待、可以检验、可以持续用力的“承诺书”和“动员令”。
“《意见》体现新一届领导人强调决策之前咨询的科学性,显示新一届领导人的治理国家新思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建梁表示。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丁元竹告诉记者,《意见》显示了新一届领导集体把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和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的高度来认识。
辽宁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杨路平认为《意见》凸显了三个关键词:一体化、多样化、国际化。即所有智库都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目标来研究当代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社科院、党校、政策研究室、高等院校、社会智库等均属于新型智库范畴;鼓励智库走出去与国外智库建立广泛联系,研究好中国问题,传达好中国声音。
智库建设与国家和社会需求仍存差距
应该看到,与《意见》对智库赋予前所未有的期望和责任相比,当前我国智库建设与国家和社会需求仍存差距。
2014年10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时指出:近些年来,我国智库发展很快,在出思想、出成果、出人才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形势发展,智库建设跟不上、不适应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缺乏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质量智库。
近日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也显示,在综合影响力排名中,中国大陆只有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内的7家机构进入榜单前150位。有学者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作为知识和思想生产者的智库实力,与国力并不匹配。
丁元竹认为,与国外相比,当前我国智库建设和决策咨询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一是研究还停留在一般数据分析、对策分析、预测愿望层面上,真正有助于实现决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是在对智库的研究中,关注智库体制机制的成果较多,对方法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缺乏利用包括大数据在内的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决策咨询体系和决策能力现代化方面的研究。
国防大学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刘群提出,一些传统智库的咨询报告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决策实践的需要,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原则性的多,可操作性的少;文字描述的多,量化分析的少;依据二手资料的多,直接调研的少。他说,“我在国外智库工作期间,西方的智库专家几乎天天都约人面访,甚至不远万里参加会议,为的也是开展面对面的交流,获得有价值的一手资料。”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唐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