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 “西部经济论坛、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论坛”在成都启幕,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论坛的成功举办,犹如经济 “严冬”中吹来的一股 “暖风”,吹向西部中小企业,与会专家学者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建言献策,大大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
中小企业面临三道坎儿
困境:单体成本高、资金供应不匹配、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加大,其发展可以用“56789”几组数字概括。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巡视员李忠仆介绍,中小企业占国民经济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创新,70%以上的就业,80%以上的出口,90%的企业占比。
对于中小企业的角色定位,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巡视员狄娜认为,庞大的中小企业群体应该是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以及创新的主体。“因为如果不创新,中小企业就没办法活下去。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5%以上。因此在创新方面理应责无旁贷。”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老生常谈的话题,那么,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坎儿到底是什么?“如果你是银行行长,你也愿意做1000万,不愿意做50万。”狄娜用一句话概述了中小企业的尴尬处境,并讲述了当前中小企业的三大难处。
狄娜介绍到,首先,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因为难在单体成本高;其次,资金供应不匹配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目前,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拿到的直接融资过低,还不足10%,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窄,更是增加了间接融资的难度;此外,信息不对称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一个重要障碍。狄娜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谁也找不到谁,好企业找不到银行,银行业找不到好企业。因此,必须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这方面需要市场的培育。”
企业主抱怨负担仍然较重
现状:降息有助降低融资成本,但还需下猛药,融资贵比融资难更突出
在经历28个月“空窗期”后央行再度降息,利率之锚的下沉将有助于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此次降息,也被业内解读为落实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有力体现。某企业主表示,是一场“及时雨”,同时也表示,还需要“下猛药”才能解决融资难的诸多实际困难。他表示:“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每个月的现金支出增加许多,明显感觉资金压力增大。”
对此,狄娜也在会上提出,当下中小企业“融资贵”比“融资难”问题更为突出。除融资成本上升外,原材料、劳动力等综合成本都加重了中小企业的“负担”。
11月18日,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全国企业负担调查评价报告》,调查数据也显示,中小企业获利能力下降的同时,负担仍然较重。2014年全国各省市企业负担综合指数平均为0.84,较2013年的1.00下降0.16个点;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从2013年的2.33%增加到2.48%。这组数据说明。
银行要为中小企业减负
建议:信贷规模单列、加大对5-10年中长期贷款的投放
银行信贷作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可以从哪些方面为中小企业减负?狄娜强调,首先应该对中小企业信贷规模进行单列管理。也就是说,银行按照不低于年度信贷平均增速的原则,单独安排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到期后都有续借的需求。虽然目前部分地区引用应急转贷基金为中小企业融资续贷搭建桥梁,但狄娜认为,这种创新并不长久,银行应该从综合授信、循环使用、随借随还三方面去改变信贷模式。需要注意的是,中小企业有一个成长的周期,他们的转型升级需要得到资金的持续支持,因此,银行更应该加大对5-10年中长期贷款的投放,尤其是对中等偏大的企业,要长期贷款。“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狄娜认为,在为中小企业争取有利条件的同时也应该为银行考虑,银行也是企业,需要盈利。狄娜用一个比喻说明了对银行进行差异化监管的重要性。“6岁的小孩不能与26岁的青年一同赛跑,同理,金融机构也应该接受差异化监管,实行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对小微企业贷款不良比例的容忍度,对呆坏账的核销也可以由原来的两年缩短为1年。”
除了抱银行的“大腿”,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狄娜对中小企业支招,“例如小企业集合信托、以及债券市场与证券市场等。在融资环境中,西部乃至成都市的很多企业都可以额外享受融资性担保的一些政策,如业务补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