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巧治:细胞“种”在支架上修复脊髓损伤
华东首例手术昨在苏州完成
手术进行中。
昨天,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功为一名51岁、瘫痪近7个月的男子进行神经再生胶原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手术。专家表示,手术效果大约3个月后,可逐步见分晓。昨天进行的这一手术是华东首例,也是全球第3例。
车祸后瘫痪近7个月,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昨天上午8点左右,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已经瘫痪近7个月的徐某(化名),在医护人员的簇拥下,被推进了手术室。下午4点左右,手术顺利完成。
徐某今年51岁,来自安徽芜湖,十多年前来苏州工作。2014年6月,徐某骑电动车在马路上和一辆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肋骨骨折等重大伤害。其中,脊椎骨的胸9、胸10部位,即具体位置大约在肚脐眼上面一点,发生骨折脱位,导致完全性瘫痪。在得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杨惠林、陈亮教授团队将采用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戴建武教授团队研发的神经再生胶原支架,进行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手术,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后,徐某及家人主动提出,要做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反正已经瘫痪在床了,现在有了这个手术,肯定要去试一试。如果手术成功了,自然更好。”徐某的家人如是说。
据了解,胶原蛋白是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被认为是理想的组织损伤修复支架材料之一。
把间细胞“种”在支架上,让两侧的神经长过去
戴建武教授向扬子晚报记者展示了这一“神奇”的再生支架,色白,长度约10厘米,每根直径不足1毫米,比人的头发丝还细。据其介绍,在使用时,手术医生将数根丝状支架归拢成直径2至4毫米的束状,然后根据病人的脊髓空洞大小填入。“相当于先搭个桥,然后把间充质干细胞‘种’在胶原蛋白做成的支架材料上,以便让两侧的神经长过去。”
基于这一科研成果,戴建武教授团队与包括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多家临床医疗团队进行合作,开展了移植促进大鼠和比格犬的长距离脊髓完全横断损伤修复的动物实验研究。“一共有168条瘫痪的比格犬进行了该手术。其中,大约有一半的比格犬手术效果良好,可以恢复站立。”
最快3个月之后可看到一些具体效果
昨天,杨惠林教授在接受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徐某手术后,大约一周后便可出院,进入康复机构进行康复休养。最快的话,大约3个月之后,就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手术效果呈现。至于具体能恢复到哪种程度,只能到时候再看。不过,对于该患者能否彻底康复,目前还不好说。“毕竟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有个体差异,有心理差异等。”杨惠林教授表示,手术的完成,也标志着世界最新的治疗脊髓损伤的方法,已从动物实验进入临床研究阶段。首批患者手术完成后,研究团队将对患者进行长达1年的康复训练并对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改进治疗方案,之后将进行更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薛马义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