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工艺美术传人培养新模式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其丰厚的吴文化资源,建成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实验区,创立镇湖模式、桃花坞模式、雷山模式等,为工艺美术传人培养作出了积极贡献,走出了一条专业院校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繁荣文化的创新之路。
镇湖模式——文化产业转型,教育聚力
镇湖是刺绣“民间艺术之乡”,该校与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苏州刺绣行业协会合作开设苏绣班,招收当地学生,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实习、定向就业,联合开发课程、联合开发项目、联合实施教学、联合投资设备,合作育人,助推苏绣产业发展。在新苏绣传人培养中突出现代艺术设计能力的养成,通过的“订单式培养”形成苏绣人才“量身订做”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为支持苏绣产业的发展,刺绣大师工作室在顾文霞大师领衔、梁雪芳大师主持以及学院师生的共同参与下,对苏绣原创画稿进行了研发,师生共设计原创苏绣画稿300张。苏绣班学生原创苏绣作品获得“江苏省艺博奖——银针杯”金奖等多项大奖,在2012年第七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上,年轻的“90后”绣娘郁江凭借《梦想国度》获得优秀奖。2012年学校设计原创并担任艺术指导,与苏绣大师姚建萍团队合作,绣制了巨幅苏绣作品《春早江南》《海纳百川》。
为推动“镇湖模式”的发展,学院派出专业骨干赴镇湖挂职锻炼,设立教师工作站,建成苏州苏绣版权交易许可平台。组织实施刺绣“银针杯”作品大赛、第六届中国刺绣文化艺术节、中国刺绣艺术馆国家4A级景区的建设工作,为镇湖刺绣在全国范围内打响品牌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与镇湖合作经验的基础上,学校正在推进与“中国工艺雕刻之乡”苏州光福镇的合作,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与学院在光福共建了“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光福苏作雕刻研究院”,助推光福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品研发。学校与光福镇政府联合创办“苏作工艺学院”。
桃花坞模式——抢救文化遗产,教育给力
学校传承与创新并重,进行传人培养、技艺研究、新品开发,为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注入新的生机。多年前,在苏州市政府的支持协调下,“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整体划转到该校,在全国首次尝试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粹置放于高等艺术院校。每年在二、三年级学生中挑选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由工艺大师、绝技传人与学院专任教师组成工作室教学团队,联合开发课程,实施主题教学,传授年画刻印技艺,开发年画新品。培养了5届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毕业生,目前大部分传承人都活跃在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工作一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桃花坞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长期在学院从事年画制作与教学工作,以自身的言行、才能和志趣无声地传递着姑苏艺人精细、创新、坚守的文化品格。
以年画为题材,该校系统开发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礼品、旅游纪念品,受到了民众的欢迎,开发推出的年画工艺品被苏州市外办作为国际交流礼品,被苏州市旅游局列为2013年度“苏州有礼”官方指定礼品。组织了桃花坞进京展、新人新作展、高校巡回展、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主题设计展等多个展览。该校成为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中唯一的一所高校。
雷山模式——文化出山,教育助力
贵州雷山县是活生生的“苗族历史文化教科书”。该校与雷山县人民政府建立了多项合作机制,成立了“雷山县人民政府·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创中心”,将传统文化元素引入现代设计教学,组织跨界课题,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产品开发和社会服务,通过苗族文化的研究与传播,苗族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研发,推广了雷山苗族文化品牌,提升了雷山文化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品质,提高了雷山文化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雷山研发中心完成了“打造中国首家苗族文化传承基地”、等五套专题旅游策划案。师生团队为雷山开发了系列银饰、服饰及产品包装等300余件/套,申请专利及外观著作权60件/套。服装设计系学生自主设计、打样、制作、表演的5个系列42套苗族服装在苗年节上隆重推出,引起极大的社会反响。
大师工作室——大师驻校,教育借力
学校引入行业多位大师共同建立了刺绣、首饰、陶艺、雕刻等5个校内大师工作室,形成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新模式。大师进课堂,课堂变工场,让学生心中有职场、手中有专长。以大师工作室为核心,建立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工艺美术人才代际传承新机制。工作室推行“一师一室一品类”,即每个工作室由一位大师主持,一个工作室传承一个工艺品类,一个品类覆盖一个行业,再由一个行业助推一个地域工艺美术产业。大师工作室以活态传承,留住手艺,口传身授,以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共同培育工艺美术新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