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重点水利工程巡礼——南京市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纪实
行驶在宽阔平直的南京市六合区沿江江堤上,映入眼帘的是葱葱郁郁的行道树和堤背上绿意盎然的草坪;远处浩渺的长江上,水天一色、船行如织,俨然成为南京沿江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南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沿江开发建设逐年提速,南京城市整体发展的定位,已从“秦淮河时代”迈入“长江时代”。打造沿江经济产业带、沿江风光带等发展战略正加快实施,而长江堤防则是保障这些战略实施的重要生命线。
提升防洪能力,保障城市安全
作为滨江城市,南京是全省唯一一个长江穿城而过的城市,境内长江河段全长约95公里,防洪保安任务十分繁重。1954年长江发生大洪水,南京江堤曾多处发生溃堤,几万亩农田和村庄被淹,当时下关站水位10.22米,达到长江有水文记载的100多年来的最高洪水位。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南京市开展了长江堤防达标工程建设,因受当时建设资金不足的制约,建设标准不高。
2010年汛期,南京长江水位处于警戒线以上,虽没有超过历史最高水位,但险情频发,长江干堤曾出现散浸、渗漏、坍塌等多处险情,大大削弱了长江干堤的整体防洪能力,严重威胁了沿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为尽快排除隐患,提高长江干堤防洪能力,南京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10月全面实施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计划对全市168公里长江干堤进行加固和改造提升,工程总投资约47亿元。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中确定,南京市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的建设标准为防御“54年型”洪水,主要内容为对全市168公里长江堤防断面加高加宽及防汛道路、穿堤涵闸、泵站改建等,计划到2015年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届时长江江堤防洪能力将达百年一遇。目前工程建设已完成总长度156公里,其中郊区公共段108公里、城区段48公里,并已同步配套建设了堤防管理设施。
开展综合整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南京沿江地区,不仅是往来船舶运输的黄金航道,也是全市重要工业产业基地。统计显示,长江南京段有400多个占用项目,沿江企业所属堤防约有84公里。这些项目主要有码头物流、大型企业、电力、造船、桥梁、隧道、过江管线。
在此次长江堤防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中,南京市将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通过堤防加固、路堤结合、整治环境等形式,改变了原江堤堤身断面单薄、堤顶高程和宽度不足以及周边环境脏乱差等问题,既贯通了防汛通道,提升了防洪抢险应急保障能力;又改善了周边环境,营造了沿江经济发展良好环境,推动长江堤防由单一的防洪保安功能向兼及环境改善、休闲旅游等多功能转变。
南京市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范围内,有夹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燕子矶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江浦-浦口集中式水源地,现有5大自来水厂,总供水能力265万吨/天。通过推动各种货运码头、砂场、老旧房屋搭建等杂乱设施的拆除,基本消除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污染源隐患。通过建立视频监控设施,全部覆盖了三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区域,水源地管理的信息化监控体系基本建成,大大减少了向长江弃置垃圾、排放废水等现象的发生,保障了水源地安全。
现代水利的发展更加注重建管并重的理念,如何管好、用好工程是确保工程效益长期发挥的重要课题。据南京市长江河道堤防管理处负责同志介绍,在工程建设中,通过确定管理范围红线,埋设里程桩,建设江堤哨所、管理房,架设江堤监控系统,设置水利标志标牌等措施,进一步提升了长江防洪堤的管理现代化水平。
挖掘滨江水文化,打造滨水新景观
在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中,南京市结合城市滨江风光带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了滨水环境景观,展现出不同的滨江风格。防洪工程在景观打造中提档升级,城市历史在滨水古韵中尽显风情。
河西新城段通过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建成鱼嘴湿地公园;以体现青奥活力为主题,建成青奥文体公园,并完成绿博园、万景园提档升级工程;鼓楼区段预留了宝船主题建筑空间;下关滨江商务区段,以南京外滩为主题,建成金陵云顶等滨江景观平台,与南京火车西站、中山码头等代表性建筑互相映衬,将形成民国风情的代表片区;幕燕段以六朝风情为主题,建成永济江流一期、达摩古洞等景观节点;江心洲南岸以打造生态绿岛为主题,建成青奥森林公园、江心公园等景观节点;江北浦口新城段以墨韵江城、水润浦口为主题,建成江滩湿地公园等景观。
南京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在筑牢南京市防洪保安“钢铁长城”的同时,实现了“堤成、路成、林成、景成”,与滨江特色景观融为一体,现如今已成为展示南京形象的新名片。(供稿:省水利工程建设局 南京市水利局 责编:厅办公室 栾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