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敢担当创新有激情
——盐都法院刑庭青年法官二三事
□本报通讯员成正宜本报记者张羽馨 青春是瑰丽的梦想,青春是磅礴的力量,盐城盐都法院刑事审判庭“80后”青年法官,工作敢担当、创新有激情、办案有底气。 十年磨砺,她且行且珍惜 2003年8月,毕业于盐城工学院计算机系的郝月,一心向往从事法律工作,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了盐都法院。“当法官,手起槌落,看似简单,实则不易;况且隔行如隔山,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汗水。”第一任师父洪星语重心长给郝月上了第一堂课。 郝月像拧紧了发条的钟表,每天提前上班将份内工作处理完毕,庭后伏案学习各类法学书籍、法律文献,研究庭审笔录和裁判文书。“她不是笨鸟先飞,而是逐梦起飞。”办公室主任康燕回忆起十年前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十年磨砺成一剑,郝月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门外汉”到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2009年到刑事审判庭独立办案以来,年均办案110余件,办理疑难复杂案件60余件,无发改、无错案。 2011年5月,盐都法院成立少年法庭,郝月担任少年法庭第一任副庭长。2012年,她借助少年法庭的平台,促成未成年人帮扶救助基金成立,两年多来帮扶失足青少年70余人次,实施救助5余万元。2013年,郝月针对涉未成年人性侵犯罪的情况,撰写的《致盐都区教育局关于防范涉未成年人性侵犯罪的司法建议》,被盐城中院评为全市法院司法建议一等奖;2014年4月,开通盐城法院首家少年法庭微博,开启了少年审判“微服务”时代。 从检察官到法官,她实现华丽转身 2009年10月,王星月从检察院调入盐都法院刑庭。春去冬来,王星月在刑庭一干就是六年,办公桌上的学习笔记记了一本又一本,笔芯用了一盒又一盒,法律书籍看了一叠又一叠,半年熟练掌握刑庭开庭必备技能胜任本职;一年独立办理案件;两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 2014年,一起涉及15名被告人,18名辩护人以及涉案5个罪名的疑难复杂案件被分到王星月手里。因案情复杂,作为主审法官,王星月在庭前做好庭审预案,将可能影响庭审的因素、庭审中必须达到的效果全部写明,在开庭时及时归纳争辩焦点,引导双方围绕关键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举证、辩论,在庭审最后总结出已查明的事实和待查明的事实,并向当事人解释相关法律规定,使当事人和旁听人员明法懂法,为之后的宣判做好铺垫。这场庭审足足持续了三天。 王星月秉承“对每一个被告人负责,对每一次答疑解惑负责,对每一起案件负责,对每一篇裁判文书负责”的理念,6年共办理案件400余件,办理疑难复杂案件40余件,连续四年被评为先进个人。 基层锻炼,他求知若渴不停歇 2008年,盐都法院迎来了从中国政法大学毕业的青年干警吴南。在离城三十公里的大冈法庭,吴南跟随三个审判员,平均每天开三、四个庭,最多的一个月装120多本卷宗,从早晨忙到天黑,一天休息不足6个小时。 2012年初,吴南被任命为刑事审判庭助理审判员。2014年9月,盐都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徐某利用其直系亲属领导职务的影响力,在为他人在承接工程、安排工作、提干提拔、调整工作岗位等过程中收受贿赂,构成利用影响力受贿罪。 办理新类型案件,锻炼一次就是成长一次。吴南开庭审理了解相关案情,在定性量刑的问题上,他请研究生导师从理论角度帮助分析,请同学查阅资料文献并反复阅读,向资深的刑庭法官逐一请教,一环一节,一个不漏,在认真阅卷的基础上发现案件事实存在“硬伤”,依法核减被告人受贿数额15万余元,最终作出了令公诉机关及被告人均认可的判决。 从事审判工作近3年,审理各类新类型案件20余起,撰写新类型案件评析以及调研文章10余篇,吴南从一个求知后生成长为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业务尖兵”。
编辑: 项贤军、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