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留守家庭:16岁哥哥照顾两妹妹 母每月汇千元
中新网南京1月20日电 (记者 刘林)16岁的少年,两个年幼的妹妹,再加上一个远在外地的母亲,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留守家庭”。
“我每天要给他们打好几个电话,叮嘱他们做饭吃,叮嘱他们穿衣服,叮嘱他们关好液化气。”19日下午,李女士坐在宿迁市天星花园一间逼仄的储藏间床上,眼神漠然,说话时语气平静。
墙上贴着妈妈留下的菜单,让他们按菜单做饭。辖区民警担心他们,留下名片让他们有事随时联系。 刘林 摄这是这位34岁的年轻母亲两个月来第一次回到这个“家”,晚上还得连夜赶回南京。平常,“家”里只有16岁的哥哥带着两个年幼的妹妹,靠母亲每月微信转账的1000元生活,大妹妹小华(化名)12岁,小妹妹小梅(化名)9岁。
这个家庭来自同属江苏的徐州市丰县。2017年5月,李女士与前夫离婚后,带着孩子们从老家来到这里,与过往一刀两断。
李女士以每月450元租下的的这个小储藏间,只有8、9个平方,包括拐角处的厨房与卫生间。走进房间内,一股霉味扑面而来,两张单人床拼在一起,床上堆着杂乱的衣服被褥,拐角处的厨房里,脏兮兮的案板上放着一盘辣酱。李女士说,不出意外的话,自己每个月会回来两三天,给孩子们洗洗衣服,做点辣酱。“这是他们一个月的下饭菜。”
无聊的时候,姊妹俩就在房间内与玩偶老鼠一起玩。 刘林 摄早餐:牛奶+2个鸡蛋;小米粥+2个鸡蛋;小米粥+4个小笼包;午餐:馒头+洋葱炒肉……
在储藏间一侧的墙上,贴着几张纸,李女士在上面写满了菜单,嘱咐孩子们按菜单做饭。
“早上一般是泡面,中午做炒豆芽和土豆丝。”小梅说,以前是哥哥做饭,但最近哥哥要去干活(打零工),现在是姐姐做饭。
小梅说,每天早上六点,哥哥要穿衣服出门,她们两个会被吵醒,接着睡到自然醒,起来泡个面吃,两人就在屋里玩,一直等到哥哥回来。“周末的时候好一些,有小朋友们和我们一起玩。”
李女士每月回来两三天,做一盘辣酱,是孩子们一个月的佐餐。 刘林 摄与小梅相比,小华不愿与人交流,一直把玩着放在厨房窗台上的两盘金鱼。这是去年中秋节时,用妈妈给的红包买的,这也是她们唯一的玩伴。
“你去外地上班,不能让家里老人或者亲戚帮忙照料一下吗?”面对记者的提问,李女士显得欲言又止,她说,之所以离开家乡,就是想要离开那个环境,不愿再和他们(亲属)联系。
离婚时,三个孩子是判给前夫抚养的,李女士并不放心,就带来了宿迁,“跟着我,他们会更好一些。”
李女士不愿和记者提及的过去,小区物业的王会计知道一些端倪。“有一次我和她(李女士)聊天,她提起之所以带着孩子离开,是因为前夫家庭暴力。”
王会计说,三个小孩性格比较孤僻,不愿与人说话,有时候小区居民问她们吃饭了没有,也会发火。“我多次劝李女士别去外地上班了,在宿迁找个事情做,可以更好地照顾孩子,我们物业也缺人,但她都不同意。”
记者了解到,三兄妹来到宿迁后,再也没有上过学,哥哥上到初一、小华六年级、小梅一年级。
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呢?“比起上学,我首先得让他们活着。”李女士说,初到宿迁,打打零工,每月只有2000余元的收入,听朋友介绍说南京的工资要好一些,去年10月份就去南京工作了。“目前工作稍有起色,每月能挣3000多元。除去转给孩子的生活费,也剩不下钱,也有好心人操心孩子上学的事情,但因为户口不在这里,无法上学。”
小梅说,哥哥不干活的时候,会把拼音课本贴在墙上,教她们念,还从外面捡了一本小学课本来教自己。
小华告诉记者,自己不想上学,因为“上学了就不能照顾妹妹了。”
记者正在采访时,辖区民警祁警官不放心三个孩子状况,巡逻到这里。祁警官说,在2017年底的走访排查中,他就发现了这个特殊的家庭。“刚开始,他们非常抗拒外人,无法交流,经过多次沟通,才了解了一些情况。”
祁警官介绍,这是一个濒临绝境的家庭,李女士带着孩子们离开家乡,有自己的苦衷,“但涉及到个人隐私,我也不能透露。”
“我非常担心她们的安全问题,只能多来走走,叮嘱小区保安多照看她们。”祁警官介绍,首要问题是赶紧让两个年幼的妹妹上学,自己已经将问题反映给街道及民政部门,相关部门也多次来慰问,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完)
编辑:顾名筛